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987538]利用生产测井资料研究海上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石油天然气开采提炼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利用生产资料研究海上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项目是2006年油田技术事业部(甲方)委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乙方)完成的外协科研项目。该项目对于改善涠12-1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取得了如下科研成果:1、在层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完成了涠洲12-1油田中块中上层系17口井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将目的层段Ⅳ-Ⅷ油组划分为30个小层,建立了工区的等时地层格架。2、在取心关键井岩心观察及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沉积相标志将目的层段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四种微相类型。结合测井相分析,绘制了30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及2条主干剖面的相剖面图,并建立了相应的相层序及相模式。3、在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及二次数字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相控的思路及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油藏开发初期和开发中期两个阶段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含油饱和度的三维模型;研究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析表明储层岩性、物性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物性相对较好。4、应用测井处理的油、气、水、干层解释结果,绘制了30个小层的油砂体平面分布图及油藏剖面图,研究了油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Ⅵ油组油层最为发育,油层主要受构造及沉积微相控制,为比较典型的层状构造油藏。5、以取心井研究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优选了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定量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了五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对主力小层进行了流动单元研究,共划分出A、B、C、D、E等5类流动单元,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分开发初期和开发中期建立了主力小层动态流动单元三维模型,为剩余油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6、利用RPM资料进行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利用RPM测井得到的C/O、Σ、持水率、流量等数据计算单井的剩余油饱和度;通过井间插值和随机建模技术确定了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剩余油一般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断层弯(夹)角处、泥质遮挡物形成的滞油区、正韵律厚层的上部、井间分流线部位等。7、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分布规律及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动态,从多角度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纵向上分流河道砂体中正韵律厚层砂体的上部可形成剩余油;平面上侧向连通性较差的砂体驱油效率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分析,剩余油一般存在于渗流特征较差的B、C类流动单元中,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挖潜的主要目标。验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深化了对研究区块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为油田下步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在相控储层四维地质模型、动态流动单元、利用生产测井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同意该项目通过最终成果验收。
《利用生产资料研究海上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项目是2006年油田技术事业部(甲方)委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乙方)完成的外协科研项目。该项目对于改善涠12-1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取得了如下科研成果:1、在层组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完成了涠洲12-1油田中块中上层系17口井小层的划分与对比,将目的层段Ⅳ-Ⅷ油组划分为30个小层,建立了工区的等时地层格架。2、在取心关键井岩心观察及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沉积相标志将目的层段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间四种微相类型。结合测井相分析,绘制了30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及2条主干剖面的相剖面图,并建立了相应的相层序及相模式。3、在测井资料数据标准化及二次数字处理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相控的思路及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油藏开发初期和开发中期两个阶段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及含油饱和度的三维模型;研究了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分析表明储层岩性、物性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的控制,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物性相对较好。4、应用测井处理的油、气、水、干层解释结果,绘制了30个小层的油砂体平面分布图及油藏剖面图,研究了油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Ⅵ油组油层最为发育,油层主要受构造及沉积微相控制,为比较典型的层状构造油藏。5、以取心井研究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优选了储层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定量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建立了五类流动单元的判别函数,对主力小层进行了流动单元研究,共划分出A、B、C、D、E等5类流动单元,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分开发初期和开发中期建立了主力小层动态流动单元三维模型,为剩余油预测奠定了地质基础。6、利用RPM资料进行了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利用RPM测井得到的C/O、Σ、持水率、流量等数据计算单井的剩余油饱和度;通过井间插值和随机建模技术确定了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结合生产动态分析,剩余油一般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断层弯(夹)角处、泥质遮挡物形成的滞油区、正韵律厚层的上部、井间分流线部位等。7、在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油层分布规律及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动态,从多角度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纵向上分流河道砂体中正韵律厚层砂体的上部可形成剩余油;平面上侧向连通性较差的砂体驱油效率低,剩余油相对富集;从流动单元的角度分析,剩余油一般存在于渗流特征较差的B、C类流动单元中,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挖潜的主要目标。验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研究内容,深化了对研究区块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为油田下步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在相控储层四维地质模型、动态流动单元、利用生产测井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同意该项目通过最终成果验收。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