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4864]苏淮猪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农业中的畜牧学。该项目通过对“苏淮猪”新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创新,开发出系列猪育种关键技术和发明创新,培育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苏淮猪,并开展稳步推广应用,为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供应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培育了苏淮猪新品种从1998年开始,在原有以淮猪和大白猪为亲本经过20多年选育而成的“新淮猪”基础上,再次引入大白猪进行杂交、横交固定和持续选育,历经12年选育而成。2011年3月获得农业部新品种证书,是国内唯一基于早期育成品种进行持续选育的新品种猪,具自主知识产权。2、苏淮猪是节能瘦肉型猪被毛黑色,有效乳头14个以上,经产母猪产仔13.26头。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71kg,母猪133kg。母猪用较低的消化能(DE)(瘦肉型母猪饲养标准的86.06%)饲养,仍能正常生长和产仔。饲养1头苏淮母猪一年比饲养1头国外瘦肉型母猪节省饲料127.8kg。农业部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武汉)测定证实: 90kg体重屠宰率72%,胴体瘦肉率57.23%,料重比3.1:1,日增重662g。既保留了新淮猪的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优的特性,又继承大白猪生长快、瘦肉率高的优点。3、研创了一批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和测序方法后备猪创新性地采用群养竞争选择法进行选留,且自启动选育以来,一直坚持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相结合,自主开发了猪miRNA分析软件,发明了新的MicroRNA前体克隆测序方法等专利技术或知识产权十余项,制订了《100-300头母猪自繁自养型猪场建设》(DB32/T 1698-2011)等地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4、坚持进行持续选育2013年初,南京农业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进行提升苏淮猪肉质及建立耐粗饲群体为目标的持续选育,用高含量米糠配制成高粗纤维水平日粮替代正常粗纤维水平日粮,苏淮猪采食量、生长速度、料重比、屠宰率、瘦肉率和有关血液生化与免疫指标都未表现显著下降,部分肉质指标还表现出改善趋势,可见苏淮猪能耐受高粗纤维水平日粮,能大量采食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米糠,而减少对玉米的依赖。5、得到政府支持与生产者欢迎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主推的、唯一的国内培育猪品种,是“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唯一推广示范的猪种。2008年苏淮猪中试推广以来,苏淮猪已在江苏淮安、宿迁、盐城、扬州等市及安徽、浙江、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存栏种猪3万头、肉猪160万头。累计在江苏省内创造产值35.48亿元,利润6.9亿元。苏淮猪作为江苏省重点培育的三大猪种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杜洛克”。江苏省食品公司销售的“淮黑”牌优质猪肉至2012年累计销售7万余头。召集10余家单位组建苏淮猪产业联盟,形成育种、扩繁、商品生产和肉品加工的金字塔式苏淮猪产业体系,实现专门化分工与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并为养殖户或合作社提供统一条件建设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饲料标准、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防疫规程和统一市场运作服务,确保苏淮猪肉质量的统一、品牌效应和市场推广效果。
该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农业中的畜牧学。该项目通过对“苏淮猪”新品种的培育和技术创新,开发出系列猪育种关键技术和发明创新,培育出具自主知识产权的猪新品种—苏淮猪,并开展稳步推广应用,为稳定中国猪肉市场供应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培育了苏淮猪新品种从1998年开始,在原有以淮猪和大白猪为亲本经过20多年选育而成的“新淮猪”基础上,再次引入大白猪进行杂交、横交固定和持续选育,历经12年选育而成。2011年3月获得农业部新品种证书,是国内唯一基于早期育成品种进行持续选育的新品种猪,具自主知识产权。2、苏淮猪是节能瘦肉型猪被毛黑色,有效乳头14个以上,经产母猪产仔13.26头。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71kg,母猪133kg。母猪用较低的消化能(DE)(瘦肉型母猪饲养标准的86.06%)饲养,仍能正常生长和产仔。饲养1头苏淮母猪一年比饲养1头国外瘦肉型母猪节省饲料127.8kg。农业部种猪性能测定中心(武汉)测定证实: 90kg体重屠宰率72%,胴体瘦肉率57.23%,料重比3.1:1,日增重662g。既保留了新淮猪的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优的特性,又继承大白猪生长快、瘦肉率高的优点。3、研创了一批猪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标记和测序方法后备猪创新性地采用群养竞争选择法进行选留,且自启动选育以来,一直坚持常规选育与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相结合,自主开发了猪miRNA分析软件,发明了新的MicroRNA前体克隆测序方法等专利技术或知识产权十余项,制订了《100-300头母猪自繁自养型猪场建设》(DB32/T 1698-2011)等地方标准3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4、坚持进行持续选育2013年初,南京农业大学与淮安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进行提升苏淮猪肉质及建立耐粗饲群体为目标的持续选育,用高含量米糠配制成高粗纤维水平日粮替代正常粗纤维水平日粮,苏淮猪采食量、生长速度、料重比、屠宰率、瘦肉率和有关血液生化与免疫指标都未表现显著下降,部分肉质指标还表现出改善趋势,可见苏淮猪能耐受高粗纤维水平日粮,能大量采食当地农副产品资源米糠,而减少对玉米的依赖。5、得到政府支持与生产者欢迎2012年被农业部认定为主推的、唯一的国内培育猪品种,是“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唯一推广示范的猪种。2008年苏淮猪中试推广以来,苏淮猪已在江苏淮安、宿迁、盐城、扬州等市及安徽、浙江、河南、山东、福建等地存栏种猪3万头、肉猪160万头。累计在江苏省内创造产值35.48亿元,利润6.9亿元。苏淮猪作为江苏省重点培育的三大猪种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杜洛克”。江苏省食品公司销售的“淮黑”牌优质猪肉至2012年累计销售7万余头。召集10余家单位组建苏淮猪产业联盟,形成育种、扩繁、商品生产和肉品加工的金字塔式苏淮猪产业体系,实现专门化分工与流程化标准化管理,并为养殖户或合作社提供统一条件建设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饲料标准、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防疫规程和统一市场运作服务,确保苏淮猪肉质量的统一、品牌效应和市场推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