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3502]松材线虫病早期诊断检测管的研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属林业中的森林保护学领域。
所发明的“松材线虫检测管”是根据线虫头部有化学感受器接收微生物分泌的生化信息的原理,使松树中的线虫被盘多毛(Pestalotia sp.)等特定的微生物诱引出来而实现早期诊断。其特点是:只需在树上钻一个直径10mm的小孔插入检测管,1-4天内拔管,通过检视管壁就可知该株松树有无线虫,从而便于及早发现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而且不伤及树皮,不必驮大量样品回实验室,免劈木头,免削木片,大大减轻检疫检验人员繁重的工作;不耗水,不挤占实验室空间。检测管拔出后若在25-28℃下培养2-3天,还可使线虫数量扩增,检查更方便。
课题组从福建龙岩的红豆杉中分离得到该株盘多毛,菌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插管监测技术与国内外现行的监测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不伤树皮等优点,而且能直接获得病原,符合柯赫病理学原则,颇受森林防疫机构欢迎。松材线虫检测管为国内首创,国际独有,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厦门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查新报告》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中心的新颖性《检索报告》都证明:国内外无同类技术,该检测管具有新颖性。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一旦感染迅速萎蔫枯死,且传播蔓延极快,防治极其困难,对中国的林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确定为国际、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中国有松林面积1300万公顷,发病面积已达8.7万公顷,死亡35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亿元,现尚有1291.3万公顷松林急需保护。但目前中国松材线虫病仍呈蔓延趋势,而加入WTO、对外开放、两岸三通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加大了松材线虫传播扩散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必须加强检疫预防工作。早期诊断是预防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获得病原线虫又是其诊断的可靠依据,也是最主要的依据。这些任务是由全国各地的森林植物检疫站完成的,该检测管正是各地检疫机构急需的产品。因为上述措施都少不了从松木中获得线虫。然而,从松树中获得线虫并加以鉴定,是一件繁琐的工作。国内外普遍采用漏斗法分离,需劈掉大量树皮,而且费时费工费力。厦门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和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处等单位的试用结果都证明:用检测管诱引松材线虫效果很好。于是着手进行小规模生产,把产品做成袖珍型,并延长有效期,可供远程寄送,使之具备商品化的条件,大大方便了在松林中开展松材线虫的大规模调查工作。不少林业专家认为:当前急需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该项目属林业中的森林保护学领域。
所发明的“松材线虫检测管”是根据线虫头部有化学感受器接收微生物分泌的生化信息的原理,使松树中的线虫被盘多毛(Pestalotia sp.)等特定的微生物诱引出来而实现早期诊断。其特点是:只需在树上钻一个直径10mm的小孔插入检测管,1-4天内拔管,通过检视管壁就可知该株松树有无线虫,从而便于及早发现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而且不伤及树皮,不必驮大量样品回实验室,免劈木头,免削木片,大大减轻检疫检验人员繁重的工作;不耗水,不挤占实验室空间。检测管拔出后若在25-28℃下培养2-3天,还可使线虫数量扩增,检查更方便。
课题组从福建龙岩的红豆杉中分离得到该株盘多毛,菌种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插管监测技术与国内外现行的监测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不伤树皮等优点,而且能直接获得病原,符合柯赫病理学原则,颇受森林防疫机构欢迎。松材线虫检测管为国内首创,国际独有,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厦门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查新报告》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信息中心的新颖性《检索报告》都证明:国内外无同类技术,该检测管具有新颖性。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毁灭性病害,一旦感染迅速萎蔫枯死,且传播蔓延极快,防治极其困难,对中国的林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确定为国际、国内的重要检疫对象。中国有松林面积1300万公顷,发病面积已达8.7万公顷,死亡3500多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50亿元,现尚有1291.3万公顷松林急需保护。但目前中国松材线虫病仍呈蔓延趋势,而加入WTO、对外开放、两岸三通以及国内地区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加大了松材线虫传播扩散的风险。为了防范风险,必须加强检疫预防工作。早期诊断是预防松材线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而获得病原线虫又是其诊断的可靠依据,也是最主要的依据。这些任务是由全国各地的森林植物检疫站完成的,该检测管正是各地检疫机构急需的产品。因为上述措施都少不了从松木中获得线虫。然而,从松树中获得线虫并加以鉴定,是一件繁琐的工作。国内外普遍采用漏斗法分离,需劈掉大量树皮,而且费时费工费力。厦门市森林植物检疫站和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原料处等单位的试用结果都证明:用检测管诱引松材线虫效果很好。于是着手进行小规模生产,把产品做成袖珍型,并延长有效期,可供远程寄送,使之具备商品化的条件,大大方便了在松林中开展松材线虫的大规模调查工作。不少林业专家认为:当前急需此项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