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03095]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成套技术及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铁路运输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江苏和全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南京等部分城市的地铁线路规模化、网络化运营新时期已经到来。网络化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遭到自然灾害、社会安全、设施故障等突发事故以及高强度客流冲击,运营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在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各类研究与示范课题资助下,项目组围绕“一条主轴、两类风险、三个层面、四个环节”(即以网络化条件下运营风险防控为主轴,以面向生产安全的突发事故和面向公共安全的高强度客流两类风险为研究对象,以站点级、线路级、网络级三个层面风险形成、扩散及应对为研究范围,贯穿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四个环节),构建起“防患于未然、应急于即发”的全过程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以“三手册一规范”(即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手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安全隐患排查规范)和“两系统一平台”(即运营安全监测与风险管控系统、客流异常状态识别与预警系统、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应用成果,形成了以四个创新点为代表的技术群:
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技术。提出主动式事前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实现风险源的致因推理、事前预判。
2、基于异常客流识别与预警的风险主动防控技术。提出轨道交通多时间粒度客流预测方法,事前甄别异常客流波动,提前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主动进行异常客流控制和疏运。
3、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多维度应急接驳技术。从节点选址、线路接驳、网络调度等多个维度,提出基于公交接驳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应急疏运策略与方法。
4、城市轨道交通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构建技术。编制整套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集成风险辨识评估、主动防控、应急处置和仿真测试等模块,研制城市轨道交通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14篇、EI论文6篇,制订交通运输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形成成套技术成果和系统,在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省内外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有力提升了江苏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了社会安全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南京地铁为例,该项目成果应用期间,2018年地铁10线运营,全年开行列车118.46万列次,客运总量11.15亿乘次,日均305.89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例已达55%。高强度客运压力下,运营安全形势长期保持平稳有序、风险可控、应急高效,从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平均每年降低风险处置成本约11059万元(相当于节省年运营总成本5%以上)。尤其在青奥会、夫子庙灯会等重大活动以及暴雪、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始终出色完成运营任务,成为南京市公共交通坚实保障。项目成果助力南京地铁入选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入选单位)、南京市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两个城市之一)。
江苏和全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已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南京等部分城市的地铁线路规模化、网络化运营新时期已经到来。网络化条件下的城市轨道交通遭到自然灾害、社会安全、设施故障等突发事故以及高强度客流冲击,运营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在国家、交通运输部和江苏省各类研究与示范课题资助下,项目组围绕“一条主轴、两类风险、三个层面、四个环节”(即以网络化条件下运营风险防控为主轴,以面向生产安全的突发事故和面向公共安全的高强度客流两类风险为研究对象,以站点级、线路级、网络级三个层面风险形成、扩散及应对为研究范围,贯穿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四个环节),构建起“防患于未然、应急于即发”的全过程风险防控技术体系,研发了以“三手册一规范”(即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手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安全隐患排查规范)和“两系统一平台”(即运营安全监测与风险管控系统、客流异常状态识别与预警系统、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应用成果,形成了以四个创新点为代表的技术群:
1、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技术。提出主动式事前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实现风险源的致因推理、事前预判。
2、基于异常客流识别与预警的风险主动防控技术。提出轨道交通多时间粒度客流预测方法,事前甄别异常客流波动,提前发布风险预警信息,并主动进行异常客流控制和疏运。
3、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多维度应急接驳技术。从节点选址、线路接驳、网络调度等多个维度,提出基于公交接驳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应急疏运策略与方法。
4、城市轨道交通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构建技术。编制整套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集成风险辨识评估、主动防控、应急处置和仿真测试等模块,研制城市轨道交通可视化应急联动指挥平台。
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SCI论文14篇、EI论文6篇,制订交通运输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3项,形成成套技术成果和系统,在南京、苏州、无锡、宁波等省内外城市进行了推广应用,有力提升了江苏乃至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促进了社会安全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南京地铁为例,该项目成果应用期间,2018年地铁10线运营,全年开行列车118.46万列次,客运总量11.15亿乘次,日均305.89万乘次,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例已达55%。高强度客运压力下,运营安全形势长期保持平稳有序、风险可控、应急高效,从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事故,平均每年降低风险处置成本约11059万元(相当于节省年运营总成本5%以上)。尤其在青奥会、夫子庙灯会等重大活动以及暴雪、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始终出色完成运营任务,成为南京市公共交通坚实保障。项目成果助力南京地铁入选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入选单位)、南京市获得交通运输部授予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两个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