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790430]硅基新一代锂电负极材料制备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能量转换与储存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王女士

所在地:北京北京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在电动汽车、 智能手机和大规模储能方面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低主要是 因为所采用的正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尤其是负极材料石墨,其理 论比容量为 372 mAh/g。目前研究最多的、最具有商业化前景的负极 材料为硅基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为 4200 mAh/g,是石墨的十倍 以上。据招商证券预计,硅基负极材料在 2020 年的市场使用量接近 于 5 万吨,销售额接近于 50 亿。

然而硅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率(>300%)限制 了其商业化应用,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极片碎裂以及电解液在材料表 面持续分解,从而造成其循环性能剧烈下降。另外,硅基材料为半导 体,其导电性较差,从而导致硅基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差。如何解 决硅基负极材料这两大缺点是普及硅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

陈永胜教授课题组结合在纳米技术和石墨烯材料领域的专长,经 过近 10 几年的研究,采用低成本的原材料、易工业化的工艺技术制 备了石墨烯包覆的硅基负极材料,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1)采用独 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技术将大粒径的硅粉进行纳米化处理, 纳米化大大缓解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 解决了硅基负极材料循环性能差的问题;2)石墨烯包覆则充分发挥 了石墨烯导电导热性能好、机械性能优异、电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 改善了材料的锂离子扩散性能和电子导电性,大大提高了功率特性;隔绝了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副反应造成的电解液分解和材料 侵蚀,提高了首次效率,延缓了使用过程中的寿命衰减;进一步减缓 了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维持材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极大地 提升了循环特性。

陈永胜教授课题组发明的石墨烯包覆硅基负极材料,从制备过程 上讲,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工业化的特点;从性能上讲,具 有比容量高、稳定性好、压实密度大等优点,与高比容量正极组成的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当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数倍以上。

目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在电动汽车、 智能手机和大规模储能方面的应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低主要是 因为所采用的正负极材料的比容量较低,尤其是负极材料石墨,其理 论比容量为 372 mAh/g。目前研究最多的、最具有商业化前景的负极 材料为硅基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为 4200 mAh/g,是石墨的十倍 以上。据招商证券预计,硅基负极材料在 2020 年的市场使用量接近 于 5 万吨,销售额接近于 50 亿。

然而硅基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较大的体积变化率(>300%)限制 了其商业化应用,较大的体积变化导致极片碎裂以及电解液在材料表 面持续分解,从而造成其循环性能剧烈下降。另外,硅基材料为半导 体,其导电性较差,从而导致硅基负极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差。如何解 决硅基负极材料这两大缺点是普及硅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应用的关键。

陈永胜教授课题组结合在纳米技术和石墨烯材料领域的专长,经 过近 10 几年的研究,采用低成本的原材料、易工业化的工艺技术制 备了石墨烯包覆的硅基负极材料,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1)采用独 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技术将大粒径的硅粉进行纳米化处理, 纳米化大大缓解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 解决了硅基负极材料循环性能差的问题;2)石墨烯包覆则充分发挥 了石墨烯导电导热性能好、机械性能优异、电化学性能稳定等特点, 改善了材料的锂离子扩散性能和电子导电性,大大提高了功率特性;隔绝了硅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抑制副反应造成的电解液分解和材料 侵蚀,提高了首次效率,延缓了使用过程中的寿命衰减;进一步减缓 了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变化,维持材料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极大地 提升了循环特性。

陈永胜教授课题组发明的石墨烯包覆硅基负极材料,从制备过程 上讲,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易工业化的特点;从性能上讲,具 有比容量高、稳定性好、压实密度大等优点,与高比容量正极组成的 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是当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数倍以上。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