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5208]滩浅海边际油田海洋工程关键技术及应用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滩浅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海上油气主力产区,但环境约束条件多,油藏断块分散,投资风险高,多属采用常规技术难以经济开发的边际油田,国家科技计划“九五”至今一直对相关的近海工程技术给予重点支持。胜利海上油田是中国最早投入规模开发的大型滩浅海油田,面临系列海洋工程技术经济难题:(1)海区环境动力因素复杂,冲淤剧烈,建设与防护难度大;(2)毗邻最大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严格,部分区域不支持建设长久性工程;(3)工程地质复杂多变,开发区相对水深变化较大,海冰和风暴潮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传统平台型式难以支持经济开发;(4)采用滚动开发模式,设施投产期、寿命期差异大,运行维护困难。国内外均无相似条件的开发先例可循,开发安全、高效的系列海洋工程技术,既解决特有难题,又形成共性技术,对胜利滩浅海油田以及相近条件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863和中石化集团课题立项支持,针对滩浅海边际油田开发中的岸滩侵蚀防护、新型平台研制及安全运行保障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科研攻关和应用推广,构建了从区域到设施、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运行既安全又经济的滩浅海海洋工程技术体系,提升了该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创新点1:发展了滩浅海冲淤演变的多动力因素耦合作用计算理论,揭示了岸滩侵蚀、海床冲刷作用机理,首创并形成了利用自然动力进行泥沙受控起动、定向运移、定区沉积、工程促淤的区域防护新技术,保障了胜利滩浅海油田开发工程区域及区内设施的安全,并为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了依据。创新点2:研发了基于不同承载机理的桶形基础、复合基础、水下基盘等系列新型平台及相应的平台整体安装新工艺,形成了滩浅海系列平台优化设计、建造安装成套技术,建成了包含三项国际新记录的平台群,推动了中国滩浅海油田快速、经济开发。创新点3:构建了融合结构整体损伤诊断与局部无损检测的海工结构安全评价体系,开发了工程维护与修复系列工艺,形成了海工结构安全评估与维护修复成套技术,保障了海洋油气开发设施的运行安全。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被纳入2部行业规范;发表相关论文被SCI收录65篇、EI收录186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1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全部推广应用到胜利海上油田的开发工程中,支持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50万吨/年,新技术近三年在胜利油田合计新增利税26.15亿元,节支7.98亿元。同时,新型平台、工程促淤等技术也被其他油田借鉴采用和发展推广,示范效应显著。该技术系列填补了国内滩浅海边际油田开发海洋工程 领域多项技术空白,促进了海工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滩浅海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国海上油气主力产区,但环境约束条件多,油藏断块分散,投资风险高,多属采用常规技术难以经济开发的边际油田,国家科技计划“九五”至今一直对相关的近海工程技术给予重点支持。胜利海上油田是中国最早投入规模开发的大型滩浅海油田,面临系列海洋工程技术经济难题:(1)海区环境动力因素复杂,冲淤剧烈,建设与防护难度大;(2)毗邻最大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严格,部分区域不支持建设长久性工程;(3)工程地质复杂多变,开发区相对水深变化较大,海冰和风暴潮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传统平台型式难以支持经济开发;(4)采用滚动开发模式,设施投产期、寿命期差异大,运行维护困难。国内外均无相似条件的开发先例可循,开发安全、高效的系列海洋工程技术,既解决特有难题,又形成共性技术,对胜利滩浅海油田以及相近条件海洋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先后获得多项国家863和中石化集团课题立项支持,针对滩浅海边际油田开发中的岸滩侵蚀防护、新型平台研制及安全运行保障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科研攻关和应用推广,构建了从区域到设施、从设计到施工、从建设到运行既安全又经济的滩浅海海洋工程技术体系,提升了该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创新点1:发展了滩浅海冲淤演变的多动力因素耦合作用计算理论,揭示了岸滩侵蚀、海床冲刷作用机理,首创并形成了利用自然动力进行泥沙受控起动、定向运移、定区沉积、工程促淤的区域防护新技术,保障了胜利滩浅海油田开发工程区域及区内设施的安全,并为规划、设计、建设提供了依据。创新点2:研发了基于不同承载机理的桶形基础、复合基础、水下基盘等系列新型平台及相应的平台整体安装新工艺,形成了滩浅海系列平台优化设计、建造安装成套技术,建成了包含三项国际新记录的平台群,推动了中国滩浅海油田快速、经济开发。创新点3:构建了融合结构整体损伤诊断与局部无损检测的海工结构安全评价体系,开发了工程维护与修复系列工艺,形成了海工结构安全评估与维护修复成套技术,保障了海洋油气开发设施的运行安全。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项;研究成果被纳入2部行业规范;发表相关论文被SCI收录65篇、EI收录186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后1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该项目研究成果已全部推广应用到胜利海上油田的开发工程中,支持建成原油生产能力350万吨/年,新技术近三年在胜利油田合计新增利税26.15亿元,节支7.98亿元。同时,新型平台、工程促淤等技术也被其他油田借鉴采用和发展推广,示范效应显著。该技术系列填补了国内滩浅海边际油田开发海洋工程 领域多项技术空白,促进了海工行业的技术进步,技术、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