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54030]低效杉木林多功能经营技术推广示范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养殖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浙江省有杉木人工林82.09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3.64%,占乔木林面积的20.02%,蓄积占乔木林总蓄积的23.03%。长期以来,杉木人工林在浙江林业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部分地区林分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下降;林地生产力低下、林木产量和质量退化;林地病虫害多发、抗逆性差等系列问题,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杉木林,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多功能经营。主要原因:一是未适地适树;二是同一林地多代种植;三是未使用良种种苗;四是未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或经营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该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应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同时结合该省大力推广的珍贵彩色森林等工程技术经验,选用浙江楠、浙江樟、枫香等珍贵彩色树种和乡土树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集大径材储备、景观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改善土壤状况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针阔混交林和珍贵阔叶林,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充分发挥森林的供给、调节和支持等功能,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
2、研究目的与意义:该成果的推广示范将促进项目区杉木人工林及其它人工用材林从传统的用材林经营方式向用材和生态景观兼用、用材和水源涵养兼用等多功能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周边地区森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的提升。
3、创见与创新:
(1)多功能树种筛选:根据《浙江省珍贵树种资源发展纲要(2008-2020)》树种名录和项目区乡土树种,选择了6个优先推荐树种(榧树、浙江楠、桢楠、浙江樟、檫木、杂交马褂木),1个适合该省发展的彩色森林树种(枫香),1个一般推荐的珍贵树种(金钱松)。另外搭配山樱花增加景观效果,共补植10个树种。从树种生活型看,为常绿+落叶搭配模式;从景观色彩看,绿色+黄色+红色+白色共4种颜色搭配模式;从珍贵型看,有8个珍贵树种;从大径材培育方向看,除山樱花外,其余树种都可培养成大径级用材。
(2)无人机辅助调查设计:林业行业大面积开展调查设计一般使用样地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林分数据,该方法缺乏对整体林分情况的全面认识。该项目利用无人机拍摄进行图像分析处理,从抽查变成了全查,在图像上非常直观的预先做好作业设计,得到各区域所需要的参数,从而更精准进行改造设计。
(3)成功推广2种多功能经营技术模式:根据“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技术理论和近自然经营原则,熟化推广“杉木萌生林的珍贵树种改造技术”和“杉木大径材-珍贵阔叶树混交改造技术”2种技术模式,总结形成低效林林分选择、群落生境调查、林分演替问题分析和区域划分、目标林相和改造措施、树种选择、造林及抚育管理技术6个技术环节。
(4)首次提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作业法”,分为“杉木萌生林改造作业法”和“一般杉木林改造作业法”两种作业法。
4、社会经济效益:
(1)生态效益:项目属于公益保护类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良好。一是丰富了树种多样性,树种原来只有1种主要树种,项目实施后增加了10个树种;二是改善了林分结构,从原先的单层针叶林改造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三是土壤肥力逐渐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将逐渐提高,随着阔叶树生长,地标枯落物增加,土壤条件会逐渐得到改善。
(2)社会效益:不仅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的技术水平,还提高了林农营林造林、实施林业项目的积极性,项目共举办培训班3期,发放技术资料200份,受训基层技术人员、林农等达194人次,在临安建立多功能经营示范合作社1个,示范户2户,辐射推广农户达75户,在安吉县建立多功能经营示范户5户,辐射推广农户69户,在技术推广和森林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成果的推广示范将带动周边地区人工用材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的提升。
(3)经济效益:建立杉木林多功能经营示范基地208亩。在临安区於潜、昌化等乡镇辐射推广“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850亩,其中於潜镇450亩,昌化镇400亩。在安吉县孝丰、上墅等乡镇辐射推广“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500亩,其中孝丰镇200亩,上墅乡300亩。提供500余工的劳务岗位,为当地林农提供10余万的直接劳务收入。
5、成果简介:该项目示范推广了“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的部分技术成果,熟化推广应用“杉木萌生林的珍贵树种改造技术”和“杉木大径材-阔叶树混交林改造技术”2种技术模式;初步提出了“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作业法”,包括“杉木萌生林改造作业法”和“一般杉木林改造作业法”两种作业法;利用无人机辅助调查和作业设计,在临安和安吉建立杉木林多功能经营示范基地208亩,在项目示范基地内增加10个珍贵树种和乡土树种;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194人次,培训人员满意度100%,发放培训资料200余份。
1、课题来源与背景:浙江省有杉木人工林82.09万公顷,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3.64%,占乔木林面积的20.02%,蓄积占乔木林总蓄积的23.03%。长期以来,杉木人工林在浙江林业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多种因素造成了部分地区林分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下降;林地生产力低下、林木产量和质量退化;林地病虫害多发、抗逆性差等系列问题,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杉木林,难以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多功能经营。主要原因:一是未适地适树;二是同一林地多代种植;三是未使用良种种苗;四是未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或经营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该项目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应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技术成果,同时结合该省大力推广的珍贵彩色森林等工程技术经验,选用浙江楠、浙江樟、枫香等珍贵彩色树种和乡土树种,将低效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集大径材储备、景观功能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改善土壤状况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针阔混交林和珍贵阔叶林,促进森林正向演替,充分发挥森林的供给、调节和支持等功能,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
2、研究目的与意义:该成果的推广示范将促进项目区杉木人工林及其它人工用材林从传统的用材林经营方式向用材和生态景观兼用、用材和水源涵养兼用等多功能经营方式的转变,带动周边地区森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的提升。
3、创见与创新:
(1)多功能树种筛选:根据《浙江省珍贵树种资源发展纲要(2008-2020)》树种名录和项目区乡土树种,选择了6个优先推荐树种(榧树、浙江楠、桢楠、浙江樟、檫木、杂交马褂木),1个适合该省发展的彩色森林树种(枫香),1个一般推荐的珍贵树种(金钱松)。另外搭配山樱花增加景观效果,共补植10个树种。从树种生活型看,为常绿+落叶搭配模式;从景观色彩看,绿色+黄色+红色+白色共4种颜色搭配模式;从珍贵型看,有8个珍贵树种;从大径材培育方向看,除山樱花外,其余树种都可培养成大径级用材。
(2)无人机辅助调查设计:林业行业大面积开展调查设计一般使用样地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林分数据,该方法缺乏对整体林分情况的全面认识。该项目利用无人机拍摄进行图像分析处理,从抽查变成了全查,在图像上非常直观的预先做好作业设计,得到各区域所需要的参数,从而更精准进行改造设计。
(3)成功推广2种多功能经营技术模式:根据“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技术理论和近自然经营原则,熟化推广“杉木萌生林的珍贵树种改造技术”和“杉木大径材-珍贵阔叶树混交改造技术”2种技术模式,总结形成低效林林分选择、群落生境调查、林分演替问题分析和区域划分、目标林相和改造措施、树种选择、造林及抚育管理技术6个技术环节。
(4)首次提出“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作业法”,分为“杉木萌生林改造作业法”和“一般杉木林改造作业法”两种作业法。
4、社会经济效益:
(1)生态效益:项目属于公益保护类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良好。一是丰富了树种多样性,树种原来只有1种主要树种,项目实施后增加了10个树种;二是改善了林分结构,从原先的单层针叶林改造为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三是土壤肥力逐渐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将逐渐提高,随着阔叶树生长,地标枯落物增加,土壤条件会逐渐得到改善。
(2)社会效益:不仅提高了基层技术人员和林农的技术水平,还提高了林农营林造林、实施林业项目的积极性,项目共举办培训班3期,发放技术资料200份,受训基层技术人员、林农等达194人次,在临安建立多功能经营示范合作社1个,示范户2户,辐射推广农户达75户,在安吉县建立多功能经营示范户5户,辐射推广农户69户,在技术推广和森林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成果的推广示范将带动周边地区人工用材林经营理念和经营技术的提升。
(3)经济效益:建立杉木林多功能经营示范基地208亩。在临安区於潜、昌化等乡镇辐射推广“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850亩,其中於潜镇450亩,昌化镇400亩。在安吉县孝丰、上墅等乡镇辐射推广“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500亩,其中孝丰镇200亩,上墅乡300亩。提供500余工的劳务岗位,为当地林农提供10余万的直接劳务收入。
5、成果简介:该项目示范推广了“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的部分技术成果,熟化推广应用“杉木萌生林的珍贵树种改造技术”和“杉木大径材-阔叶树混交林改造技术”2种技术模式;初步提出了“杉木人工林多功能经营作业法”,包括“杉木萌生林改造作业法”和“一般杉木林改造作业法”两种作业法;利用无人机辅助调查和作业设计,在临安和安吉建立杉木林多功能经营示范基地208亩,在项目示范基地内增加10个珍贵树种和乡土树种;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194人次,培训人员满意度100%,发放培训资料200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