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浆造纸行业虽然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中小型企业多、草浆比重大、一些企业设备落后、污染比较严重等诸多问题。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众多的制浆造纸企业中,对蒸煮废液进行回收治理的只占1/3左右,并且多数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制浆企业。而且小型草浆厂,其蒸煮废液的治理至今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制浆废液不加以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往往一个厂污染一条河。针对这种污染现状,国家已经下定决心整顿"小造纸",规模小污染大的小制浆厂一律关闭,规模较大的制浆厂应逐步上马废液的回收、利用系统,否则将关停并转。众所周知,燃烧法碱回收是目前治理黑液的最佳工艺,但对草浆黑液却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性。因为草浆黑液热值低、黏度大,并有硅干扰等问题存在,不利于碱回收系统的正常运行。虽然近几年,一些大型草浆厂采用诸如湿法备料等除硅技术手段,碱回收也能勉强运行,可是回收效率很低,经济效益比较差。所以研究开发污染小的清洁制浆技术迫在眉睫。
其实,关闭"小造纸"是迫不得己的措施,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这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的制浆能力原本就小于总需求,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商品浆,如果关闭中小型浆厂,进口商品浆、废纸浆的数量必然急剧加大,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二是我国森林资源极度匮乏,一直以来,造纸植物纤维原料都以草类原料为主,草浆占据很高的比重,而草类原料收割季节性强,收集和贮存都不方便,想把草浆厂的规模搞大也十分困难。这些客观因素加之解放初期一些主管部门主观决策失误导致了我国制浆造纸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格局。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筹建了几个规模较大的制浆厂,像湛江、海南、南宁等地陆续建成了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大浆厂,一些规模更大的制浆厂(包括化机浆等高得率浆厂)正在规划或建设中。但是,这些大浆厂都以木材为原料,我国的森林资源又极其有限,依靠木材进口更非长久之计,因为就全球范围而言,森林资源也在不断锐减。据估算,全球每年森林面积净减少量约为1600万公顷,而造纸行业是木材的消耗大户。鉴于此,制浆业发达的国家,在大力倡导废纸回收利用、积极营建造纸林的同时,也正在不断开发利用非木材植物纤维资源。可以肯定地说,就目前局面而言,我国制浆造纸行业不使用草类原料是根本行不通的。
这样,既要充分利用非木材植物纤维资源,又要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传统的制浆方法已无力承担这样的重任,必须开发新的制浆工艺。推动制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环保因素、纤维原料的使用、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规模、投资、生产成本等)。因此,制浆发展的新趋势也许最好用这句话来概括,即"纤维原料精炼概念"。此概念所依据的基本原理不同于诸如硫酸盐、亚硫酸盐等传统的制浆工艺,在这里,纤维原料不再简单地被视为纤维素纤维的来源,而是作为一种复合材料,从中可以分离诸多有用的产物,纸浆只是其中之一。
生态纸产业化已于2005年底在我国东北某地已正产出雪白的纸浆,这种零排放无污染生态纸浆生产工艺的诞生,标志着化学制浆法正逐步升华为生态洁净制浆法。它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和废纸的回用率,从生产过程的源头削减乃至消除污染物的排放量是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与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项目投资与收益分析:
(一)新建厂:年产纸浆1万吨;总投资2000万元;投资一年后实际年产值4000万元;纳税788万元;利润1760万元。
(二)老厂改造:基本生产工序及设备改变不大,只是将化学腐蚀剂利用生物酶制剂代替,将木素降解为CO2和H2O,不产生有机物,因而无废弃物产生。
生态制浆法与化学制浆法比较:节水99.8%,省煤91.2%,省电73.4%,节省植物原料57.1%,成本仅为化学制浆的1/2,具有很大的利润空间与市场空间。
附:凡是纤维含量达到35%以上的植物均可用来制造生态纸浆。其中包括:稻草、麦草、蔗渣、高梁杆、玉米杆、豆秸、棉花秸、烟草杆、青稞杆、向日葵杆、菠萝叶、蓖麻杆、龙须草……;还有各种竹子及所有木本植物。据统计:全国每年各种适用于制造生态纸浆的草、竹子总产量达4亿吨(干品)以上,可供生产2.5亿吨纸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