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0498]码头庄油田中高含水期渗流规律及剩余油研究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对码头庄油田水驱开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油藏工程分析、数值模拟技术、动态和测试资料综合解释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该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渗流规律,确定油藏层间、平面的剩余油富集区和主要挖潜方向。根据码头庄油田水驱开发规律,在该油田现有井网条件下,利用现有主要调整措施,研究剩余油挖潜的具体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低渗油藏水驱开发规律理论研究:低渗储层水驱动用特征分析:启动压力梯度的大小随储层渗透率以及原油粘度的变化而改变增加了储层动用的难度,对油井的产能、采收率产生不利的影响;中高含水期渗流特征变化规律:长期水驱导致储层产生微粒运移,使储层物性发生变化,主流线区域经长期水冲刷后,油水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二者共同作用使水驱开发效果变差。2、油藏窜流通道分布规律研究:油藏窜流通道研究程序:低效注采井区场存在可能性判别→低效注采井区场存在区域、范围,生产井层位→低效注采井区窜流通道发育的程度→低效注采井区窜流通道物性参数计算。提出低效注采井区存在性分析步骤:① 通过油井单井含水率-不同级差下高渗层含水率分析,确定经济极限含水率;② 单井含水率分析、生产层位级差计算;③ 低效注采综合判别指标计算,筛选目标井区。3、中高含水期油藏复合渗流规律研究:复合渗流数学模型: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实际油藏开发动态,建立了窜流通道-原始储层复合渗流模型,能精确描述注水低效循环的开发过程。4、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建立了庄2断块油藏E1f23、E1f11、E1f12层系的精细数值模型,很好反应了该油藏的构造和地质特征。通过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优势场评价:提出了剩余油优势潜力丰度、剩余油优势动用潜力的表示方法,体现了原油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分流能力,能突显剩余油优势部位的可开发潜力。通过研究,找出了油藏剩余油优势场。5、油藏挖潜调整实施建议:在保持井网条件、生产层位不变情况下,设计各调整方案。主要研究油藏合理注采比和合理采液速度。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选择合理的调整方案。
对码头庄油田水驱开发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油藏工程分析、数值模拟技术、动态和测试资料综合解释等多种技术手段,分析该低渗油藏中高含水期渗流规律,确定油藏层间、平面的剩余油富集区和主要挖潜方向。根据码头庄油田水驱开发规律,在该油田现有井网条件下,利用现有主要调整措施,研究剩余油挖潜的具体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低渗油藏水驱开发规律理论研究:低渗储层水驱动用特征分析:启动压力梯度的大小随储层渗透率以及原油粘度的变化而改变增加了储层动用的难度,对油井的产能、采收率产生不利的影响;中高含水期渗流特征变化规律:长期水驱导致储层产生微粒运移,使储层物性发生变化,主流线区域经长期水冲刷后,油水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二者共同作用使水驱开发效果变差。2、油藏窜流通道分布规律研究:油藏窜流通道研究程序:低效注采井区场存在可能性判别→低效注采井区场存在区域、范围,生产井层位→低效注采井区窜流通道发育的程度→低效注采井区窜流通道物性参数计算。提出低效注采井区存在性分析步骤:① 通过油井单井含水率-不同级差下高渗层含水率分析,确定经济极限含水率;② 单井含水率分析、生产层位级差计算;③ 低效注采综合判别指标计算,筛选目标井区。3、中高含水期油藏复合渗流规律研究:复合渗流数学模型: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实际油藏开发动态,建立了窜流通道-原始储层复合渗流模型,能精确描述注水低效循环的开发过程。4、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建立了庄2断块油藏E1f23、E1f11、E1f12层系的精细数值模型,很好反应了该油藏的构造和地质特征。通过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研究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剩余油优势场评价:提出了剩余油优势潜力丰度、剩余油优势动用潜力的表示方法,体现了原油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分流能力,能突显剩余油优势部位的可开发潜力。通过研究,找出了油藏剩余油优势场。5、油藏挖潜调整实施建议:在保持井网条件、生产层位不变情况下,设计各调整方案。主要研究油藏合理注采比和合理采液速度。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分析,选择合理的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