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3628]七中东八道弯组油藏调驱机理及应用研究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一、针对七中东八道湾油藏的渗透率、油藏温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研制了一种适合该油藏的弱凝胶深度调驱体系,该体系具有交联时间长、满足施工要求且时间可控等特点。二、分别研究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聚合物与交联剂的浓度比、矿化度、剪切作用、交联剂老化时间、铬离子配位体、铬离子与配位体之比、PH值等因素对弱凝胶体系交联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形成弱凝胶的聚合物浓度范围较宽,在600-1500mg/L范围内都能够成胶。当交联剂浓度一定时,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升高,形成的凝胶强度越大,交联时间越短;聚合物浓度太低时,形成的凝胶胶体强度很弱,效果不好,浓度太高,则聚合物链上交联点较多,交联剂量少,形成的凝胶强度也不够。(2)当聚合物浓度一定时,交联剂浓度增加,弱凝胶的强度增加。然而,当交联剂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弱凝胶变得不稳定,特别是用乳酸铬形成的冻胶,在成胶过程中有沉淀出现,且有一定程度的脱水。在恰当的交联剂浓度下,才能生成稳定性好、强度高的弱凝胶,而不是交联剂浓度越大越好。(3)当聚合物与交联剂浓度比较低时,形成的凝胶不稳定,浓度比太高则不能形成凝胶。(4)剪切作用明显使聚合物分子降解,使溶液粘度显著下降,交联情况变差。(5)随着配位体与铬离子的摩尔比的增大,聚合物与铬离子体系的成胶时间逐渐延长。胶时间逐渐延长。三、弱凝胶体系在孔隙介质中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1)弱凝胶在填砂模型和岩心都能成胶,且具有很好的堵塞作用,且具有很好的耐冲刷能力。(2)当注入量很小时,聚合物及交联剂被岩石吸附,及受到孔隙介质中水的稀释作用,使其不能产生交联作用,不能有效地降低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四、通过对七中东八道湾组注水开发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根据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开发效果和预测采收率分析,标定的地质储量1938×10<'4>t可能偏低。(1)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存水率较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好。(2)油层动用状况好。五、综合运用地质、油藏工程以及精细数值模拟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其三维定量化分布。(1)通过对七中东八道湾组40多年压力及含水拟合,拟合结果表明拟合精度高。(2)分析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可知影响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断层和岩性尖灭的影响:②注采井网的影响;③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3)平面上,全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2.89×10<'4>t,剩余油主要分布在2、3、4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3区最大,为4.1×10<'4>t,其次是2、4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3.38×10<'4>t、3.02×10<'4>t,水淹程度较高的1区油井剩余可采储量最低,仅为2.47×10<'4>t。纵向上主力层中八51-2层潜力最大,剩余储量93.4×10<'4>t,占全区剩余储量的27.6%,目前采出程度为28.2%:其次是八51-3、八51-1层,目前剩余储量分别为69.4×10<'4>t、56.3×10<'4>t,采出程度分别为24.1%、37.3%:非主力层中八1-八3是主要潜力层,目前剩余储量71.8×10<'4>t,占全区的21.2%,采出程度仅13.3%,其它非主力层八4、八52挖掘潜力小,仅有剩余储量53.0×10<'4>t,占全区的5.0%。六、针对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挖潜的主要方向是:缓解层间矛盾,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层间潜力。挖潜的主要对策:以剩余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富集区为调整单元,合理调整油水井射开层位与工作制度,完善区域注采井网,提高注采对应率,保持区域注采平衡;同时抑制高含水层的干扰,扶持八4、八5层的生产,提高其动用程度。七、层问调整的主要途径:一是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通过酸化解堵和适当提高注水井压力来提高差油层的吸水能力,以增加吸水层数和厚度,提高纵向注水波及程度,发挥差油层潜力。二是对近期内特高含水井的见水层进行卡堵,抑制高含水层,降低综合含水,提高注水利用率。注采井网调整主要途径:一是油井和水井补层或换层,提高注采对应率;二是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或调整注水井注入量以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程度:三是调整水井注入量和油井采液量,保持区域注采平衡,对配注量跟不上的或注不进的井采取酸化措施。八、弱凝胶调驱开发效果表明:增产有效期为4-5年,主要增产期在注入弱凝胶后的2-3年,增产效果明显,在增产期内,日产油增加明显,而含水有所下降。弱凝胶调驱将是来自同类油藏增产措施之一。
一、针对七中东八道湾油藏的渗透率、油藏温度和地层水矿化度,研制了一种适合该油藏的弱凝胶深度调驱体系,该体系具有交联时间长、满足施工要求且时间可控等特点。二、分别研究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聚合物与交联剂的浓度比、矿化度、剪切作用、交联剂老化时间、铬离子配位体、铬离子与配位体之比、PH值等因素对弱凝胶体系交联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形成弱凝胶的聚合物浓度范围较宽,在600-1500mg/L范围内都能够成胶。当交联剂浓度一定时,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升高,形成的凝胶强度越大,交联时间越短;聚合物浓度太低时,形成的凝胶胶体强度很弱,效果不好,浓度太高,则聚合物链上交联点较多,交联剂量少,形成的凝胶强度也不够。(2)当聚合物浓度一定时,交联剂浓度增加,弱凝胶的强度增加。然而,当交联剂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弱凝胶变得不稳定,特别是用乳酸铬形成的冻胶,在成胶过程中有沉淀出现,且有一定程度的脱水。在恰当的交联剂浓度下,才能生成稳定性好、强度高的弱凝胶,而不是交联剂浓度越大越好。(3)当聚合物与交联剂浓度比较低时,形成的凝胶不稳定,浓度比太高则不能形成凝胶。(4)剪切作用明显使聚合物分子降解,使溶液粘度显著下降,交联情况变差。(5)随着配位体与铬离子的摩尔比的增大,聚合物与铬离子体系的成胶时间逐渐延长。胶时间逐渐延长。三、弱凝胶体系在孔隙介质中的性能评价结果表明:(1)弱凝胶在填砂模型和岩心都能成胶,且具有很好的堵塞作用,且具有很好的耐冲刷能力。(2)当注入量很小时,聚合物及交联剂被岩石吸附,及受到孔隙介质中水的稀释作用,使其不能产生交联作用,不能有效地降低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四、通过对七中东八道湾组注水开发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根据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开发效果和预测采收率分析,标定的地质储量1938×10<'4>t可能偏低。(1)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存水率较高,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好。(2)油层动用状况好。五、综合运用地质、油藏工程以及精细数值模拟技术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其三维定量化分布。(1)通过对七中东八道湾组40多年压力及含水拟合,拟合结果表明拟合精度高。(2)分析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可知影响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断层和岩性尖灭的影响:②注采井网的影响;③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影响。(3)平面上,全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2.89×10<'4>t,剩余油主要分布在2、3、4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3区最大,为4.1×10<'4>t,其次是2、4区,平均油井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3.38×10<'4>t、3.02×10<'4>t,水淹程度较高的1区油井剩余可采储量最低,仅为2.47×10<'4>t。纵向上主力层中八51-2层潜力最大,剩余储量93.4×10<'4>t,占全区剩余储量的27.6%,目前采出程度为28.2%:其次是八51-3、八51-1层,目前剩余储量分别为69.4×10<'4>t、56.3×10<'4>t,采出程度分别为24.1%、37.3%:非主力层中八1-八3是主要潜力层,目前剩余储量71.8×10<'4>t,占全区的21.2%,采出程度仅13.3%,其它非主力层八4、八52挖掘潜力小,仅有剩余储量53.0×10<'4>t,占全区的5.0%。六、针对七中东八道湾组油藏目前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调整挖潜的主要方向是:缓解层间矛盾,完善注采井网,挖掘层间潜力。挖潜的主要对策:以剩余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富集区为调整单元,合理调整油水井射开层位与工作制度,完善区域注采井网,提高注采对应率,保持区域注采平衡;同时抑制高含水层的干扰,扶持八4、八5层的生产,提高其动用程度。七、层问调整的主要途径:一是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通过酸化解堵和适当提高注水井压力来提高差油层的吸水能力,以增加吸水层数和厚度,提高纵向注水波及程度,发挥差油层潜力。二是对近期内特高含水井的见水层进行卡堵,抑制高含水层,降低综合含水,提高注水利用率。注采井网调整主要途径:一是油井和水井补层或换层,提高注采对应率;二是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或调整注水井注入量以改变液流方向,提高平面波及程度:三是调整水井注入量和油井采液量,保持区域注采平衡,对配注量跟不上的或注不进的井采取酸化措施。八、弱凝胶调驱开发效果表明:增产有效期为4-5年,主要增产期在注入弱凝胶后的2-3年,增产效果明显,在增产期内,日产油增加明显,而含水有所下降。弱凝胶调驱将是来自同类油藏增产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