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殷晓强
所在地:北京北京市
本套面向自动驾驶的低延迟(5G)自供电智慧路面系统方案可实现三大功能:1.路面能量收集,实现监测、传感系统的自供电;2.道路监测系统,实现对交通信息、车辆信息的低延迟(5G)采集以及道路结构的长期监测;3.智慧车路协同系统,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融合。
市场分析
本项目为面向自动驾驶的摩擦发电智能路面系统,涉及交通行业、能源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国家重点与支柱行业,项目预期收益可观:
1)本项目基于摩擦发电材料构建敏感元件,并通过组合传感元件、测量电路、电源等完成结构设计与封装,研发出自供电自感知的新型道路交通传感器,填补了国内外在该方面的空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建立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系统,有助于建立、开拓国内无人/自动驾驶这一重要研究领域和市场,具有非常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作为未来发展的前沿科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能够推进传统行业的发展。本项目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与存储标识,方便不同种类和优先级的数据交互和共享,实现物联网内部的无障碍数据存储、传输与控制。面向监测对象特点,在云平台端开展有限元建模、目标函数和优化算法的标准化设计。基于本项目云平台的道路交通监测系统,将显著降低当前繁冗、耗费人工的普通监测,相应的经济效益将逐年大幅度递增。
3)本项目计划针对面向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基础设施规划、设计、修建技术进行全面提升,大量运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车联网技术、车路协同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未来智慧公路,重点开发研究嵌入式柔性雷达波传感器、路侧信息单元和车载信息交互设备等。这一整套柔性传感、物联网系统硬件设备将显著拉动国内设备生产和组装,也将拉动相关产业的内需和技术进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本项目的开展,推动了新能源路面在北京乃至全国交通行业的发展,完成了面向自动驾驶的车路协同系统的初步建立。不仅有力地提升了我国的质量竞争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已有应用情况
暂无。
产业化成本效益分析
本项目产业化之后成本合理,收益显著。单个传感器成本仅为100~200元,相比较的进口道路传感器价格高达几千元至上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