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高速推进,相应地,城市施工作业也愈演愈烈,施工对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施工作业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势在必行。
在施工区的理论基础和施工交通组织方面,对通过施工区域的车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建模,探寻其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施工区域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对于整个片区内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资源的投入方案,使得施工对路网上交通的影响最小。
对于提出的施工区组织方案的实施前评价,搭建了施工区交通仿真平台,如图1所示,根据实际的交通情况和施工需求,对不同道路环境下的交通进行模拟,以团队对施工区车流建立的新模型为基础,对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和评价,用于对施工方案的交通影响进行评价和选择。
在施工区的管理方面,搭建了施工区信息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实现对整个区域内的施工的管理,可以录入、查询、更新和存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施工的起止日期、施工单位、施工地点、施工状态、负责单位等信息,对整个片区的施工作业进行综合的管理。

施工区信息管理系统示意图
应用领域与已推广使用情况:可应用于城市单个或片区的施工区的施工方案制定、监控和管理,以及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仿真、评价和优化。
知识产权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09);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2014ZR0091)项目;中央高校科技创新基金(2682016CX046)项目;受理发明专利3项;即将出版专著一本。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技术成熟度:成熟,处于规模化小试阶段。
团队简介:杨达,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起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茅以升班”,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并于同一年保送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交通工程系进行学习,并于2013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交通工程方向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5年9-12月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进行学术合作交流。2015年11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目前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共计70余篇,在交通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等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项目等十余项,主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入选交通部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ansportmetrica A,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高速推进,相应地,城市施工作业也愈演愈烈,施工对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对施工作业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势在必行。
在施工区的理论基础和施工交通组织方面,对通过施工区域的车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建模,探寻其内在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施工区域的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案,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对于整个片区内的施工顺序以及施工资源的投入方案,使得施工对路网上交通的影响最小。
对于提出的施工区组织方案的实施前评价,搭建了施工区交通仿真平台,如图1所示,根据实际的交通情况和施工需求,对不同道路环境下的交通进行模拟,以团队对施工区车流建立的新模型为基础,对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和评价,用于对施工方案的交通影响进行评价和选择。
在施工区的管理方面,搭建了施工区信息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实现对整个区域内的施工的管理,可以录入、查询、更新和存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施工的起止日期、施工单位、施工地点、施工状态、负责单位等信息,对整个片区的施工作业进行综合的管理。

施工区信息管理系统示意图
应用领域与已推广使用情况:可应用于城市单个或片区的施工区的施工方案制定、监控和管理,以及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仿真、评价和优化。
知识产权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509);四川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2014ZR0091)项目;中央高校科技创新基金(2682016CX046)项目;受理发明专利3项;即将出版专著一本。
技术水平:国际先进。
技术成熟度:成熟,处于规模化小试阶段。
团队简介:杨达,男,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起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茅以升班”,2007年获得学士学位,并于同一年保送西南交通大学物流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硕士学位。2009年进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中美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交通工程系进行学习,并于2013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获得交通工程方向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15年9-12月赴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进行学术合作交流。2015年11月破格晋升副教授。
目前发表SCI、EI、核心期刊论文共计70余篇,在交通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和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等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科技局项目等十余项,主研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项目等多项,入选交通部自动驾驶工作委员会委员,并担任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ansportmetrica A, 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等SCI期刊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