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灾害暴发机制与生态效应的模型研究水母暴发现象在全球诸多海域出现,有些区域相当严重。有关报道指出,黑海、地中海和我国所在的东亚海域(日本内海、朝鲜半岛周边海域、东中国海、黄海和渤海)是大型水母暴发的"重灾区",对滨海旅游和沿海工业设施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威胁渔业资源、海洋环境和生态安全,有时还导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国际政治问题,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重视。
对水母灾害发生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量化研究,是国际科学前沿,也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教授主持的课题《水母灾害暴发机制与生态效应的模型研究》依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研究员主持的973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在项目研究提供的生物参数和生态过程基础上,围绕项目提出的关键科学问题"导致我国近海水母暴发的主要因素、关键过程和驱动机理"和"水母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与致灾机理"进行模型量化和情景预测,给出水母种群暴发主要因素和灾害水母暴发主要生态效应,预测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可能阈值,推断灾害水母主要源地及暴发区环境的作用,即从个体发育模型、种群动态模型和生态系统模型三个层面对导致水母种群暴发的因素进行量化区分,以数值实验、情景预测认识灾害水母暴发的生态效应,是解决本项目关键科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依据室内实验、水族培养和野外观测建立和改进模型,预测不同理化环境条件下未来水母种群动态化趋势是本项目的一个创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