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来源: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技术为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承担的水利部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项目编号:TG0512)研究成果,被水利部验收评定为最高级“A”级,并获得2010年度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证书编号:DYJ20100110-D01),省级成果登记号为09154,并成果入选《2011年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技术原理: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是应用植物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生态学、林业生态工程学、水土保持学、生态水文学等学科原理,充分遵循生态经济原则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资源利用的有效与可持续性出发,将生态与经济、保护与利用、治理与开发、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与改善、美化生态景观相统一的水土流失新型治理技术,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水土流失防治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模式。
技术特点:本技术为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技术,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山边沟、草沟、梯壁植草、草路、生态经济果园、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等。在红壤丘陵坡地农业开发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过程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广示范应用草沟排水、农路植草、山边沟技术、梯壁植草技术全面控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水土流失,通过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群落的构建与维护,生态经济果园的示范,可以丰富完善江西乃至我国南方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为南方红壤丘陵坡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含量高、适用范围广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是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于一体,协调人类、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工程,广泛适用于我国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农业开发等领域,对合理开发利用红壤资源、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的水平和效益、丰富完善我国南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指导和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