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0020153]高冲击硬化率新型高锰钢应用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黑色金属开采冶炼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联系人: 合肥工业大学

进入空间

所在地:安徽合肥市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技术投资分析: 项目简介:   虽然高锰钢问世已120余年,各类新型的耐磨材料也层出不穷,但在相当多的应用场合,高锰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材料,这是不争事实。比如,在锤式破碎机锤头,中大型球磨机衬板,轭式破碎机轭板,坦克拖拉机及其他履带式工程车履带板等许多要求抗冲击与磨损的零部件,高锰钢仍是最为首选的材料。   奥氏体锰钢水韧处理后的基体为单一奥氏体,起始硬度很低,大约在HB200左右,并不耐磨。因此,提高奥氏体锰钢的耐磨性,就是要提高其加工硬化能力。然而,在许多工矿条件下,国内现行的高锰钢不能达到最佳的冲击硬化效果,生产及应用部门在成分、工艺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研究成果:   (1) 对于给定成分的高锰钢,存在一定的临界相对冲击功,低于临界功的情况下,冲击次数再多也无法达到其最佳的加工硬化效果;   (2) Mn量不变时,C量提高对提高加工硬化效果有利;相反,C量不变时,Mn量高对加工硬化不利;在冲击功较小的工况情况下,高锰钢宜采用较高的C、Mn含量;   (3) 滑移带的密度和冲击功的大小成正比,冲击功越大,高锰钢中产生的滑移带密度越大,所产生的位错密度也越大;   (4) 高锰钢的加工硬化机制可归结为产生大量孪晶及位错的形变强化;即使在相对冲击功高达200J/cm2的情况下,也未发现高锰钢有形变马氏体存在。 技术指标:   我们对高锰钢配方及处理工艺的优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成功针对实际工矿条件采取相应成分配方及生产工艺的准则。经过性能检测和实际应用表明,生产的破碎机锤头及球磨机衬板比原产品冲击硬化效果显著改观,使用寿命也明显提高(30~50%)。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应用研究:   可应用于所有要求抗冲击与磨损的零部件,特别是在建材、建筑、电力、交通、煤炭等领域的破碎物体的工况中,如:锤式破碎机锤头,中大型球磨机衬板,轭式破碎机轭板等等。 效益分析: 该技术产品的研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无
技术投资分析: 项目简介:   虽然高锰钢问世已120余年,各类新型的耐磨材料也层出不穷,但在相当多的应用场合,高锰钢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材料,这是不争事实。比如,在锤式破碎机锤头,中大型球磨机衬板,轭式破碎机轭板,坦克拖拉机及其他履带式工程车履带板等许多要求抗冲击与磨损的零部件,高锰钢仍是最为首选的材料。   奥氏体锰钢水韧处理后的基体为单一奥氏体,起始硬度很低,大约在HB200左右,并不耐磨。因此,提高奥氏体锰钢的耐磨性,就是要提高其加工硬化能力。然而,在许多工矿条件下,国内现行的高锰钢不能达到最佳的冲击硬化效果,生产及应用部门在成分、工艺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研究成果:   (1) 对于给定成分的高锰钢,存在一定的临界相对冲击功,低于临界功的情况下,冲击次数再多也无法达到其最佳的加工硬化效果;   (2) Mn量不变时,C量提高对提高加工硬化效果有利;相反,C量不变时,Mn量高对加工硬化不利;在冲击功较小的工况情况下,高锰钢宜采用较高的C、Mn含量;   (3) 滑移带的密度和冲击功的大小成正比,冲击功越大,高锰钢中产生的滑移带密度越大,所产生的位错密度也越大;   (4) 高锰钢的加工硬化机制可归结为产生大量孪晶及位错的形变强化;即使在相对冲击功高达200J/cm2的情况下,也未发现高锰钢有形变马氏体存在。 技术指标:   我们对高锰钢配方及处理工艺的优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成功针对实际工矿条件采取相应成分配方及生产工艺的准则。经过性能检测和实际应用表明,生产的破碎机锤头及球磨机衬板比原产品冲击硬化效果显著改观,使用寿命也明显提高(30~50%)。 技术的应用领域前景分析: 应用研究:   可应用于所有要求抗冲击与磨损的零部件,特别是在建材、建筑、电力、交通、煤炭等领域的破碎物体的工况中,如:锤式破碎机锤头,中大型球磨机衬板,轭式破碎机轭板等等。 效益分析: 该技术产品的研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厂房条件建议: 无 备注: 无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