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93249]96m<sup>2</sup>超大断面软岩硐室底板变形控制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煤炭开采冶炼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及采掘装备的发展,巷道或硐室断面不断加大。潞安矿区传统巷道断面主要以10-15m2为主,目前巷道断面已经达到20m2以上,一些大断面硐室达到50-70m2以上,最大硐室断面达到96m2。随着硐室断面的增大,硐室底鼓问题突出,大断面硐室底鼓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王庄煤矿支架换装硐室主要用于起吊、组装、维护7.0m的大采高支架。该硐室掘进断面宽×高为9.8×10.8m,断面积96m2;硐室围岩多为泥岩、砂质泥岩等软弱围岩。由于初期支护未考虑底板控制,致使硐室底鼓量达到1000mm以上,顶板和两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项目针对支架换装硐室底板变形控制难题,系统开展了超大断面硐室底板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主要技术内容:(1)建立了超大断面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硐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揭示了超大断面硐室底板变形破坏机理。硐室断面增大,临界埋深减小,超大断面硐室埋深超过300m即出现严重变形破坏;硐室底鼓量、底板破坏深度与其断面积呈负指数关系,随着硐室断面增大,底板变形量及其破坏深度显著增大;顶板与两帮的破坏加剧了底板破坏,加大了底板变形控制难度。(2)提出了超大断面硐室圈层耦合底板变形控制原理及方法。顶板及两帮的分层耦合支护可有效控制顶、帮的变形破坏,并有助于减轻底鼓;增大底板控制深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可显著减小底鼓,通过采用“顶板及两帮分层耦合支护”与“底板锚索群注浆加固”技术,形成“顶帮底联控”的耦合圈层,可有效控制底板的变形破坏。(3)研发了超大断面硐室圈层耦合底板变形控制技术,形成了“锚杆锚索分层耦合支护、分区注浆加固、底板锚索群注浆加固”技术体系,实现了支护结构与围岩力学特性的耦合,创新了底鼓控制方法,有效控制了96m2超大断面支架换装硐室底鼓,为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顺利投产提供了保障。(4)项目研究成果在王庄煤矿96m2支架换装硐室、66m2胶带机头硐室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鑫顺煤矿86m2煤仓上部卸载硐室成功开展了应用,为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大型机械装备的应用提供了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研究成果在《煤炭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授权专利3项,并在第12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学术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经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随着采掘设备高度机械化、大型化,井下大断面巷道和硐室越来越多,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及采掘装备的发展,巷道或硐室断面不断加大。潞安矿区传统巷道断面主要以10-15m2为主,目前巷道断面已经达到20m2以上,一些大断面硐室达到50-70m2以上,最大硐室断面达到96m2。随着硐室断面的增大,硐室底鼓问题突出,大断面硐室底鼓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王庄煤矿支架换装硐室主要用于起吊、组装、维护7.0m的大采高支架。该硐室掘进断面宽×高为9.8×10.8m,断面积96m2;硐室围岩多为泥岩、砂质泥岩等软弱围岩。由于初期支护未考虑底板控制,致使硐室底鼓量达到1000mm以上,顶板和两帮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此,项目针对支架换装硐室底板变形控制难题,系统开展了超大断面硐室底板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主要技术内容:(1)建立了超大断面硐室围岩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和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硐室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揭示了超大断面硐室底板变形破坏机理。硐室断面增大,临界埋深减小,超大断面硐室埋深超过300m即出现严重变形破坏;硐室底鼓量、底板破坏深度与其断面积呈负指数关系,随着硐室断面增大,底板变形量及其破坏深度显著增大;顶板与两帮的破坏加剧了底板破坏,加大了底板变形控制难度。(2)提出了超大断面硐室圈层耦合底板变形控制原理及方法。顶板及两帮的分层耦合支护可有效控制顶、帮的变形破坏,并有助于减轻底鼓;增大底板控制深度、改善围岩力学性能可显著减小底鼓,通过采用“顶板及两帮分层耦合支护”与“底板锚索群注浆加固”技术,形成“顶帮底联控”的耦合圈层,可有效控制底板的变形破坏。(3)研发了超大断面硐室圈层耦合底板变形控制技术,形成了“锚杆锚索分层耦合支护、分区注浆加固、底板锚索群注浆加固”技术体系,实现了支护结构与围岩力学特性的耦合,创新了底鼓控制方法,有效控制了96m2超大断面支架换装硐室底鼓,为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的顺利投产提供了保障。(4)项目研究成果在王庄煤矿96m2支架换装硐室、66m2胶带机头硐室和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鑫顺煤矿86m2煤仓上部卸载硐室成功开展了应用,为煤矿安全生产以及大型机械装备的应用提供了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研究成果在《煤炭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授权专利3项,并在第12次全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学术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经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鉴定,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随着采掘设备高度机械化、大型化,井下大断面巷道和硐室越来越多,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