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属于环境科学技术,主要以“土壤-植被-动物-人居环境”的协同保护与恢复技术为主线,系统研究了高寒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发了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理论,研发了退化高寒草地量化评价和分类恢复技术体系;研发了草地退化单项和综合评价及图式化判识技术,实现了草地退化程度的量化评价;研发了退化高寒草地分类型、多元化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促进了退化高寒草地的快速、有效恢复。 (2)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响应机制,构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甄定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和取样面积,为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技术规范;研发了无人机航拍等野生动物种群和生境监测的全新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高寒草地有蹄类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监测与评价的准确性;揭示了高寒草地珍稀濒危动植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响应机制,提出了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容量控制等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为高寒草地关键动植物种群持续发展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3)创建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的高寒草地管理模式,有力支撑了退化草地恢复和保护管理实践。开展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的整合性研究,构建了基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理论的适应性管理体系,并在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高寒牧区推广应用,提升了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管理的整体水平。 本项目获批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个、编制技术规范4个;发表论文239篇,其中英文论文117篇(SCI论文90篇,EI论文12篇),中文论文122篇(核心期刊102篇),出版专著9部(英文2部);完成政策建议2份。 本项目成果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范式在青海玉树、青海果洛、西藏那曲、甘肃玛曲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约353.3万公顷,每公顷草地经济效益提高约217元/年,4年内(2012-2015)新增利润累计306610万元,促进了青藏高原牧业高产、草地健康、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项目属于环境科学技术,主要以“土壤-植被-动物-人居环境”的协同保护与恢复技术为主线,系统研究了高寒草地退化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发了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构建了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成因理论,研发了退化高寒草地量化评价和分类恢复技术体系;研发了草地退化单项和综合评价及图式化判识技术,实现了草地退化程度的量化评价;研发了退化高寒草地分类型、多元化生态恢复技术体系,促进了退化高寒草地的快速、有效恢复。 (2)揭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及响应机制,构建了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甄定了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方法和取样面积,为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提供了技术规范;研发了无人机航拍等野生动物种群和生境监测的全新技术手段,大幅提高了高寒草地有蹄类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监测与评价的准确性;揭示了高寒草地珍稀濒危动植物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响应机制,提出了生态廊道构建、生态容量控制等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为高寒草地关键动植物种群持续发展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科技支撑。 (3)创建了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的高寒草地管理模式,有力支撑了退化草地恢复和保护管理实践。开展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模式的整合性研究,构建了基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耦合系统”理论的适应性管理体系,并在青海、西藏、甘肃等省区高寒牧区推广应用,提升了青藏高原地区高寒草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管理的整体水平。 本项目获批发明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个、编制技术规范4个;发表论文239篇,其中英文论文117篇(SCI论文90篇,EI论文12篇),中文论文122篇(核心期刊102篇),出版专著9部(英文2部);完成政策建议2份。 本项目成果的技术体系和管理范式在青海玉树、青海果洛、西藏那曲、甘肃玛曲等地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约353.3万公顷,每公顷草地经济效益提高约217元/年,4年内(2012-2015)新增利润累计306610万元,促进了青藏高原牧业高产、草地健康、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