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3817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定量评估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所属林学一级学科自然保护区学二级学科研究领域。 为了定量并客观地衡量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及其在时间序列上的保护成效,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长期监管等,项目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方面,成功突破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定量评估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重大创新与突破。主要技术突破如下: (1)首创了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植被斑块保护重要值的概念,从典型性、稀有性和自然性等方面计量不同植被斑块的保护重要值。再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各植被斑块的面积,计算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护价值指数。在计算自然保护区完整性系数的基础上,最后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指数的数学模型和评估方法,并分析了案例。 (2)首创了陆域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每种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种质资源保护重要值的概念,从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方面计算不同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保护重要值。再根据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种类、野生动物种类,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旗舰种,分别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和旗舰种保护价值指数等数学模型和评估方法,并分析了案例。根据自然保护区内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重要值,提出了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指数的计算方法。 (3)首创了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保护性景观和人工干扰性景观的概念,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首创了景观转类指数、保护性景观质量指数、人工景观干扰指数和景观保护成效综合指数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 (4)首创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性植被和干扰性植被的概念,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首创了植被转类指数、保护性植被格局完整性指数和保护性植被质量指数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定量评估其植被保护成效。 (5)提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每项指标的数学计算方法。 已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著作1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性评价技术》(201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状况测试方法(ZL 2012 1 0125496.6)、自然保护区水鸟栖息地状况计量方法(ZL 2012 1 0089857.6);制定林业行业标准5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2015年12月8通过审定,5月底即将发布)、《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LY/T2244.2-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LY/T2244.3-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野生动物保护》(LY/T2244.4-2015)。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自然保护区建立和长期监管科技水平,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规范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项目所属林学一级学科自然保护区学二级学科研究领域。 为了定量并客观地衡量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及其在时间序列上的保护成效,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和长期监管等,项目组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数学模型等方面,成功突破了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和保护成效定量评估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重大创新与突破。主要技术突破如下: (1)首创了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植被斑块保护重要值的概念,从典型性、稀有性和自然性等方面计量不同植被斑块的保护重要值。再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植被类型各植被斑块的面积,计算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护价值指数。在计算自然保护区完整性系数的基础上,最后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陆地生态系统保护价值指数的数学模型和评估方法,并分析了案例。 (2)首创了陆域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每种野生动植物及其遗传种质资源保护重要值的概念,从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方面计算不同野生动植物种类的保护重要值。再根据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种类、野生动物种类,及珍稀濒危物种和旗舰种,分别构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珍稀濒危陆生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和旗舰种保护价值指数等数学模型和评估方法,并分析了案例。根据自然保护区内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重要值,提出了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指数的计算方法。 (3)首创了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分类系统,并提出了保护性景观和人工干扰性景观的概念,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首创了景观转类指数、保护性景观质量指数、人工景观干扰指数和景观保护成效综合指数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景观保护成效。 (4)首创了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内保护性植被和干扰性植被的概念,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首创了植被转类指数、保护性植被格局完整性指数和保护性植被质量指数等数学模型和方法,定量评估其植被保护成效。 (5)提出了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定量评估技术。构建了定量评估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保护成效的指标体系,并给出了每项指标的数学计算方法。 已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著作1部,《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优先性评价技术》(2014);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自然保护区鸟类保护状况测试方法(ZL 2012 1 0125496.6)、自然保护区水鸟栖息地状况计量方法(ZL 2012 1 0089857.6);制定林业行业标准5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技术规程》(2015年12月8通过审定,5月底即将发布)、《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野生植物保护》(LY/T2244.1-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植被保护》(LY/T2244.2-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3部分:景观保护》(LY/T2244.3-2014)、《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技术导则 第4部分:野生动物保护》(LY/T2244.4-2015)。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于提高自然保护区建立和长期监管科技水平,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规范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