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24836]流域水源涵养和界江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置技术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流域水源涵养和界江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置技术”是2009年由黑龙江省科技厅下达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以提高区域内主要江河流域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通过水源涵养林空间高效配置、界江河岸带水土保持树种选择、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配置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为大小兴安岭水源涵养型和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及水土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通过近5年的试验研究,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要求,取得以下成果: ⑴ 采用模拟盆栽试验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林木个体水平上水分生理生态指标、林分水平上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以及试验树种根系拉力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建立了水土保持树种选择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保水固土目标的河岸带水土保持型植被构建生态关键种苗期选择技术;筛选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为大兴安岭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林构建的适应树种;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白桦、榛子、绣线菊、珍珠梅为小兴安岭水源涵养林构建的适应树种。 ⑵ 通过不同尺度上水源涵养林树种的水分利用规律、林分水量平衡与水分传输过程、流域水量平衡的研究,首次对比研究了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对降水的调节能力,尤其是阐明了灌木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的重要性;揭示了水源涵养林植被对水资源的调节和控制机制,提出了大兴安岭流域尺度上不同水源涵养林空间高效配置技术,试验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相对提高了11.34%。 ⑶ 在界江河岸带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立地类型、整地方式、造林季节、栽植方法、密度结构以及幼林抚育等多组合田间试验,同时,通过组装、配套,提出了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构建技术,筛选出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配置模式3种,其中以在厚层泥炭土立地类型上,采用S1-1型苗木+草甸+厚层泥炭土+人工穴状整地+15m效应带+人工穴状抚育,效果最佳,造林保存率相对平均提高12%,林木生长量平均提高14.5%。 ⑷ 通过对1995年和2007年黑龙江上游沿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转化动态的分析,确定期间由于人为活动和河流水域变迁导致产生水土流失面积达3595.33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61%;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加剧黑龙江沿岸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极端年份发生的冰凌侵蚀是加剧沿岸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流域水源涵养和界江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配置技术”是2009年由黑龙江省科技厅下达的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课题之一。以提高区域内主要江河流域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通过水源涵养林空间高效配置、界江河岸带水土保持树种选择、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配置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为大小兴安岭水源涵养型和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及水土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与示范。通过近5年的试验研究,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要求,取得以下成果: ⑴ 采用模拟盆栽试验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林木个体水平上水分生理生态指标、林分水平上水源涵养能力指标以及试验树种根系拉力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建立了水土保持树种选择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保水固土目标的河岸带水土保持型植被构建生态关键种苗期选择技术;筛选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为大兴安岭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林构建的适应树种;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水曲柳、白桦、榛子、绣线菊、珍珠梅为小兴安岭水源涵养林构建的适应树种。 ⑵ 通过不同尺度上水源涵养林树种的水分利用规律、林分水量平衡与水分传输过程、流域水量平衡的研究,首次对比研究了大、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对降水的调节能力,尤其是阐明了灌木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的重要性;揭示了水源涵养林植被对水资源的调节和控制机制,提出了大兴安岭流域尺度上不同水源涵养林空间高效配置技术,试验流域水源涵养能力相对提高了11.34%。 ⑶ 在界江河岸带宜林地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不同立地类型、整地方式、造林季节、栽植方法、密度结构以及幼林抚育等多组合田间试验,同时,通过组装、配套,提出了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构建技术,筛选出河岸带水土保持防护林配置模式3种,其中以在厚层泥炭土立地类型上,采用S1-1型苗木+草甸+厚层泥炭土+人工穴状整地+15m效应带+人工穴状抚育,效果最佳,造林保存率相对平均提高12%,林木生长量平均提高14.5%。 ⑷ 通过对1995年和2007年黑龙江上游沿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转化动态的分析,确定期间由于人为活动和河流水域变迁导致产生水土流失面积达3595.33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3.61%;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加剧黑龙江沿岸区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极端年份发生的冰凌侵蚀是加剧沿岸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