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5394]云南高原山地典型退化环境的生态修复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生态保护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地处大江大河上游的云南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敏感、生态格局最复杂、生态功能最多元的区域之一,在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这里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严重。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受损环境成为云南高原山地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对江河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伴随水土资源的丧失也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成为国家和地方关切的重大科技问题。 本研究以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及矿区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废弃地先锋植物及群落演替中的植物物种特征,综合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群落生态水文过程、持水保土效能和土壤改良作用,系统揭示了基于群落持水保土功能导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状况,提出了根据水土流失特征以及矿区立地条件选择修复植物的关键指标和构建群落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最小有效群落的思想和操作模型;采用3S技术和生态经济方法,对典型小流域内不同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对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植被修复进行了优化水平,为区域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方案。 本研究在典型区域开展的工作所提炼形成的方法和方案,在云南环境敏度高、人地矛盾突出、生态修复难度大的4类典型地带(紫色砂岩区、干热河谷区、高原湖泊流域及废弃矿区)进行应用,应用推广面积达到1156km2,在项目区内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42%,土壤侵蚀模式降低幅度平均达到1800t/k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600元;应用推广区域中植被得到显著恢复,每年避免减少淤积库容216万m2;每年减少氮磷流失32000多t,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2.88亿元,技术应用示范所在的小流域有31个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所在的3个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产生了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4篇,SCI引用16篇次,国内学术刊物他人引用321次(CNKI检索数据),获得两项专利;培养博士5名,硕士12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有8名晋升为高级职称。在植物与恢复生态学领域,尤其是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处大江大河上游的云南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敏感、生态格局最复杂、生态功能最多元的区域之一,在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共同驱动下,这里的高原山地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严重。以水土流失为特征的受损环境成为云南高原山地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仅对江河下游我国黄金经济带的生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伴随水土资源的丧失也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其进行生态修复和建设成为国家和地方关切的重大科技问题。 本研究以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的植物群落及矿区废弃地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群落及其生态系统的环境特征、废弃地先锋植物及群落演替中的植物物种特征,综合分析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与群落生态水文过程、持水保土效能和土壤改良作用,系统揭示了基于群落持水保土功能导向的植物群落结构状况,提出了根据水土流失特征以及矿区立地条件选择修复植物的关键指标和构建群落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最小有效群落的思想和操作模型;采用3S技术和生态经济方法,对典型小流域内不同植被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对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植被修复进行了优化水平,为区域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方案。 本研究在典型区域开展的工作所提炼形成的方法和方案,在云南环境敏度高、人地矛盾突出、生态修复难度大的4类典型地带(紫色砂岩区、干热河谷区、高原湖泊流域及废弃矿区)进行应用,应用推广面积达到1156km2,在项目区内林草覆盖度平均提高42%,土壤侵蚀模式降低幅度平均达到1800t/km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600元;应用推广区域中植被得到显著恢复,每年避免减少淤积库容216万m2;每年减少氮磷流失32000多t,项目区农民每年增收2.88亿元,技术应用示范所在的小流域有31个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所在的3个县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产生了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本研究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EI收录4篇,SCI引用16篇次,国内学术刊物他人引用321次(CNKI检索数据),获得两项专利;培养博士5名,硕士12名,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名,有8名晋升为高级职称。在植物与恢复生态学领域,尤其是在高原山地生态修复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