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504817]山区复杂环境“人-车-路”系统的耦合机制与模型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公路运输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该成果属于道路工程、系统安全学领域。 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全球每年125万人死亡,是第8大死因。近年来中国道路里程、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呈迅猛增长态势,交通事故死伤总量大。公路交通是人-车-路耦合系统,获得系统的安全运行机制是掌握事故机理、提高公路系统运行协调性和安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和前提。艰险山区道路坡陡弯急、线形复杂,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一直偏高,尽管前人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驾驶人-车辆-道路”耦合机制一直未得到有效揭示,该项目通过10年的系统研究,在这一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如下: 1、揭示了山区道路“线形-驾驶行为-汽车运行”的相互影响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山区复杂线形公路自然驾驶实验,实现了驾驶模式分型,并对山区公路的“切弯”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得到了“切弯”行为的判别标准、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首次揭示了道路几何条件对驾驶人轨迹选择的约束机制,以及轨迹-速度之间的本质关系。 2、建立了山区复杂线形道路速度/轨迹预测模型体系,首次实现了复杂路形和方程式赛道的轨迹-速度协同动态决策,以及重型货车三维运行速度求解,建立了车道变换行为预测模型。为山区道路安全性设计与评价、汽车智能驾驶、交通仿真等提供了共性技术和科学手段。 3、典型交通事故的力学形成机理以及分析方法。通过人-车-路协同仿真获取了事故过程中的车辆响应和驾驶输入,先后获得了积水路面事故、隧道洞口事故、弯道避让事故、横风事故、以及S型弯道事故的力学发生机理,提出了靶向性的防治对策,该系列工作及其方法被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广为借鉴和使用。 4、自主创立了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综合发现点1和2的成果,正向创建了基于典型驾驶模式“轨迹-速度”协同控制的山区公路设计理论,推动了中国公路设计理论的发展,并成功运用于近10条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 该成果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发明专利5项。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113次,1篇入选F5000论文;20篇主要论文总他引204次,包括6篇《中国公路学报》、1篇《中国科学》、1篇《Applied Ergonomics》。在美国TRB年会报告3次,GITSS会议报告3次。被中国公路学报“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和Transport. Res. C-Emer•高度评价和肯定。
该成果属于道路工程、系统安全学领域。 道路交通事故导致全球每年125万人死亡,是第8大死因。近年来中国道路里程、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呈迅猛增长态势,交通事故死伤总量大。公路交通是人-车-路耦合系统,获得系统的安全运行机制是掌握事故机理、提高公路系统运行协调性和安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础和前提。艰险山区道路坡陡弯急、线形复杂,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一直偏高,尽管前人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多是从定性角度进行分析,“驾驶人-车辆-道路”耦合机制一直未得到有效揭示,该项目通过10年的系统研究,在这一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体如下: 1、揭示了山区道路“线形-驾驶行为-汽车运行”的相互影响机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山区复杂线形公路自然驾驶实验,实现了驾驶模式分型,并对山区公路的“切弯”行为进行系统性研究,得到了“切弯”行为的判别标准、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首次揭示了道路几何条件对驾驶人轨迹选择的约束机制,以及轨迹-速度之间的本质关系。 2、建立了山区复杂线形道路速度/轨迹预测模型体系,首次实现了复杂路形和方程式赛道的轨迹-速度协同动态决策,以及重型货车三维运行速度求解,建立了车道变换行为预测模型。为山区道路安全性设计与评价、汽车智能驾驶、交通仿真等提供了共性技术和科学手段。 3、典型交通事故的力学形成机理以及分析方法。通过人-车-路协同仿真获取了事故过程中的车辆响应和驾驶输入,先后获得了积水路面事故、隧道洞口事故、弯道避让事故、横风事故、以及S型弯道事故的力学发生机理,提出了靶向性的防治对策,该系列工作及其方法被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广为借鉴和使用。 4、自主创立了山区公路平面线形设计理论及其方法体系。综合发现点1和2的成果,正向创建了基于典型驾驶模式“轨迹-速度”协同控制的山区公路设计理论,推动了中国公路设计理论的发展,并成功运用于近10条山区公路的路线设计。 该成果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发明专利5项。8篇代表性论文总他引113次,1篇入选F5000论文;20篇主要论文总他引204次,包括6篇《中国公路学报》、1篇《中国科学》、1篇《Applied Ergonomics》。在美国TRB年会报告3次,GITSS会议报告3次。被中国公路学报“中国道路工程学术研究综述”、“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和Transport. Res. C-Emer•高度评价和肯定。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