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舰作为海上移动的飞机场,伴随其诞生的战机阻拦装置---战机着舰阻拦索也历史悠久了。航母和阻拦索是西方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直到今天,航母及阻拦索仍是一种高科技的东西。因为能不能拥有它或是自己能不能制造它,直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工业等等方面的实力。
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有序或不遵循秩序的发展,以及现代化战争作战的需求,古老的阻拦索已经不能满足作战的需求。阻拦索的续用是不是暴露了战机着舰阻拦方式的改进遇到了瓶颈?
难道就没有 一种完美的方式来让战机象在陆地着陆一样在航母甲板着舰吗? 阻拦索并不是一种完美的阻拦方式。它存在至少8大致命的问题。
一,阻拦索及其减速装置体积大,结构复杂,中弹后维修难度大,重量大;
二,钢索在甲板上来回移动对甲板及其本身有损伤,对人员存安全隐患;
三,日常维护,需要多人操作维护阻拦索;
四,绳索来回移动需要时间,工作周期长效率低;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拉住的瞬间战机受到的力来不及在机身上扩散而集中在尾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飞机被来偏离跑道,有一种强行被拉趴下的现象存在或是机体部分解体/久而久之,次数多了,战机的整体协调度和控制度肯定受到影响;
六,尾钩不是智能的或不带感应器的?完全是机械的?这就增加了飞行员的判断反映力和心理压力;
七,并不是每次一次就能成功钩住阻拦索着舰的,重复做着舰动作,消耗时间长,增加了飞行员的心理压力,效率低。这在战争状态下是不允许的
八,阻拦索只对舰载机起作用(机型登上航母的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有没有一种可以同时解决以上8大问题的阻拦方式呢?当然有,电磁跑道就是一种完美的阻拦方式。大家都知道,磁力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运用着,已经为人类社会服务,比如电磁起重机,主要应用在码头和工厂等,还有就是发电机,磁悬浮列车等。
磁力是由磁材料本身产生的,当然通电的导线也能产生磁力。所以能够产生磁力的材料也分为永磁体和非永磁体。综合航母的作战(战机在甲板的运转情况等)需求,电磁跑道采用的是非永磁体来制造,即能够瞬间产生或消失。磁力只对铁或铁合金有吸引力,而异极磁力也能够相互吸引。
综合上述,设计制造电磁跑道不存在任何问题。设计一段长50米的电磁跑道,其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重点:1,磁力由25X3=75个线圈电磁铁产生,线圈直径1000MM,高1000MM,每个线圈再大可产生20吨重物的磁力;2,,每2个线圈中心距离为2米,分模块布置线圈,一战机的轮子三点间距为基准点移动来布置线圈,毁坏更容易迅速更换;3,由各型号战机重量等参数智能产生相应的磁力量;4,磁力在甲板上布置从后往前表现为由小到大,这样可以让战机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冲击力也得到很好的化解;5,为线圈加上完美的甲板;
解决了电磁跑道,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要对战机的轮子进行革命。我们必须在轮胎橡胶里融入铁和铁合金,或者干脆制造出软质的永磁体飞机轮子。如果说磁力会影响战机的电路,这就需要电磁兼融的战机了。不过,这不是脉冲的磁场,应该没有影响。
一架重20吨的战机以10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长为50米的电磁跑道上降落,用了3秒钟滑行50米停止。求战机的加速度?电磁跑道与永磁体轮胎的滚动摩擦系数?
相关公式:位移公式:S=1/2AT*2+V0T
初速度为V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V末=V0-AT
M(阻力)=F(正压力)X U(滚动摩擦系数)
。。。。。。
以上工作完成后将可以让战机象在陆地着陆一样着陆航母甲板。电磁跑道的诞生将会终结古老的阻拦索。任何型号的战机只要换上永磁体轮子就能登陆战机(比如说歼10战机不是舰载机,但同样可以登陆航母,还有预警机等战机,上去了能发射出去就行)。电磁跑道为所有战机通用,阻拦索老了该退役了。无形强大的磁力比在陆地着陆时间更短效率更高。飞行员再也不用顾忌尾钩是否钩住阻拦索。不知道中国有关方面有没有在研究这种高效率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