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16306]车内声品质的智能化评价模型建立与控制技术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汽车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项目来源:吉林省科技厅高新处 项目名称:车内声品质的智能化评价模型建立与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20100361 运行时间:2010.07-2012.12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梁杰、卢炳武、王登峰、陈燕虹、赵彤航、孙岿、姜文军、孙强、唐荣江、李尧、孙慧慧、苏丽俐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应用于汽车NVH(噪声振动舒适性)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人的主观认知对声音品质的评判机理基础上,模拟人耳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功能,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智能化声品质主观评价系统。采用双耳传递技术,对动力总成噪声源进行传递函数和相关分析,建立车内噪声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 性能指标 1、与国外同级车声品质烦躁度等级相比,烦躁度等级相差1以内; 2、车内声品质合成等效模型的预测响度值误差精度小于3宋。 3.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 1、针对我国人群的车内声品质主客观评价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智能化主观评价的客观量化模型,以声品质参量为评价目标进行车内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2、建立国产C级轿车声品质主客观评价参数数据库; 3、建立虚拟车内声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 该项目研究成果将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可以实际应用。适用于车内声品质的主客观评价及车内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建立的虚拟车内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心理声学参数建模分析等研究成果,应用于一汽技术中心红旗H7、A级车平台等产品开发中,为改善产品车内噪声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国内乘用车产品改进、新产品声学设计和声品质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应用前景广阔。 由于该项目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只考虑动力总成作为主要噪声激励源,所以车内声品质预测等效模型中没有包含其它的噪声源,如风噪和路噪等。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项目来源:吉林省科技厅高新处 项目名称:车内声品质的智能化评价模型建立与控制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20100361 运行时间:2010.07-2012.12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梁杰、卢炳武、王登峰、陈燕虹、赵彤航、孙岿、姜文军、孙强、唐荣江、李尧、孙慧慧、苏丽俐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应用于汽车NVH(噪声振动舒适性)技术研究领域,在研究人的主观认知对声音品质的评判机理基础上,模拟人耳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功能,建立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智能化声品质主观评价系统。采用双耳传递技术,对动力总成噪声源进行传递函数和相关分析,建立车内噪声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 性能指标 1、与国外同级车声品质烦躁度等级相比,烦躁度等级相差1以内; 2、车内声品质合成等效模型的预测响度值误差精度小于3宋。 3.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 1、针对我国人群的车内声品质主客观评价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智能化主观评价的客观量化模型,以声品质参量为评价目标进行车内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2、建立国产C级轿车声品质主客观评价参数数据库; 3、建立虚拟车内声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 该项目研究成果将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技术已经达到成熟水平,可以实际应用。适用于车内声品质的主客观评价及车内振动噪声控制技术研究。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建立的虚拟车内合成的声品质等效模型、心理声学参数建模分析等研究成果,应用于一汽技术中心红旗H7、A级车平台等产品开发中,为改善产品车内噪声品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为国内乘用车产品改进、新产品声学设计和声品质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应用前景广阔。 由于该项目当前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只考虑动力总成作为主要噪声激励源,所以车内声品质预测等效模型中没有包含其它的噪声源,如风噪和路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