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一、品种来源: 2004年以自选系吉A3301(四-287×四-273)为母本,以自选系吉A3302(四-144×铁79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二、特征特性: 1、种子性状:种子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克。 2、植株性状: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高286厘米,穗位96厘米,株型平展,叶片平展,成株叶片 20片,花药绿色,花丝绿色。 3、果穗性状: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单穗粒重222.2克,秃尖0.1厘米。 4、籽粒性状: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6克。 5、品质分析:籽粒含粗蛋白质9.53﹪,粗脂肪4.01﹪,粗淀粉74.48﹪,赖氨酸0.27﹪,容重768克/升。 6、抗逆性:两年四点次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结果:感丝黑穗病(2HR、1R、1S),中抗茎腐病(2HR、1R、1MR),抗大斑病(1HR、3R),感弯孢菌叶斑病(3R、1S)、中抗玉米螟虫(HR、2R、1MR);两年四点次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中抗灰斑病(1HR、1MR),高抗黑粉病(2HR)。 7、生育日数: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5天,需≥10℃积温2500℃左右。 三、产量结果: 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75.9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11.4﹪;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18.1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47.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588.9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5.3﹪。 四、栽培要点: 1、播期: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 2、密度:一般公顷保苗5.5万株左右。 3、施肥:施足农家肥,底肥一般施用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公顷、硫酸钾100~150公斤/公顷,尿素50~100公斤/公顷,追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公斤/公顷。 4、制种技术: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5,父、母本种植密度为6.0万株/公顷。 5、病害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防止丝黑穗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 五、适应区域:吉林省玉米中熟区。
一、品种来源: 2004年以自选系吉A3301(四-287×四-273)为母本,以自选系吉A3302(四-144×铁792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二、特征特性: 1、种子性状:种子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29克。 2、植株性状:幼苗绿色,叶鞘紫色,叶缘绿色。株高286厘米,穗位96厘米,株型平展,叶片平展,成株叶片 20片,花药绿色,花丝绿色。 3、果穗性状:果穗筒型,穗长18.6厘米,穗行数14~18行,穗轴白色,单穗粒重222.2克,秃尖0.1厘米。 4、籽粒性状: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8.6克。 5、品质分析:籽粒含粗蛋白质9.53﹪,粗脂肪4.01﹪,粗淀粉74.48﹪,赖氨酸0.27﹪,容重768克/升。 6、抗逆性:两年四点次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结果:感丝黑穗病(2HR、1R、1S),中抗茎腐病(2HR、1R、1MR),抗大斑病(1HR、3R),感弯孢菌叶斑病(3R、1S)、中抗玉米螟虫(HR、2R、1MR);两年四点次田间自然发病结果,中抗灰斑病(1HR、1MR),高抗黑粉病(2HR)。 7、生育日数:中熟品种,出苗至成熟125天,需≥10℃积温2500℃左右。 三、产量结果: 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75.9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11.4﹪;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18.1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7.7﹪;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10647.0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公顷产量9588.9公斤,比对照品种吉单261增产5.3﹪。 四、栽培要点: 1、播期: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 2、密度:一般公顷保苗5.5万株左右。 3、施肥:施足农家肥,底肥一般施用磷酸二铵150~200公斤/公顷、硫酸钾100~150公斤/公顷,尿素50~100公斤/公顷,追肥一般施用尿素300公斤/公顷。 4、制种技术:制种时父、母本同期播种,父、母本行比1:5,父、母本种植密度为6.0万株/公顷。 5、病害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防止丝黑穗病、地下害虫等病虫害的发生。 五、适应区域:吉林省玉米中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