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研究背景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从中药药性的角度,结合药效指标的改变和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相关性来探讨药物炮制,将更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炮制机制。黄连是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辅料炮制后,可使其寒凉之性发生变化,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姜黄连是“以热制寒”的典型炮制案例,通过黄连姜制前后在药性表征和药效指标变化导向下的药性及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研究,并将药性表征-药效-物质基础三者变化进行有机关联分析,能更深入系统阐明姜制黄连炮制机理。 2、研究结果 (1)典型寒热药的“从制”与“反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别以酒黄连饮片、胆黄连饮片外观性状、醇浸出物和3种生物碱总量为考察指标,选择辅料量、炒制时间及炒制温度3个因素(每因素3水平),对黄酒制黄连和胆汁制黄连炮制工艺进行优选。 (2)制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生黄连及酒黄连、胆黄连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各样品的水部位及不同有机溶剂部位。利用高效液相法制定指纹图谱,比较总提物及各有机溶剂部位炮制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 黄连经性味相反的辅料炮制后,在炮制品中有新的成分出现或有原有成分消失的现象,并且黄连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均有所降低。 (3)制法对动物整体组织指标以及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组别间的Na+-K+-ATPase活力、5-HT含量及其形态学研究、大鼠舌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及对代谢物组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酒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生黄连组Na+-K+-ATPase活力比较显著增大(P<0.05);胆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生黄连组Na+-K+-ATPase活力比较显著降低(P<0.05)。酒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胆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黄连及其各炮制品均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增多;与生黄连相比,胆黄连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增多,而酒黄连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减少。与生黄连组比较,寒性较弱的酒黄连组大鼠舌体丝状乳头密度高,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重;寒性较强的胆黄连组大鼠舌体丝状乳头密度低,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弱。参与糖酵解的内源性物质1,3二磷酸甘油酸和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内源性物质顺乌头酸、延胡索酸、苹果酸的含量,胆黄连组均小于酒黄连组。 (4)“制法-药性”现代炮制理论的初步建立:酒黄连与胆黄连药性的差异可通过大鼠肝组织Na+-K+-ATP活力值的差异,大鼠脑组织5-HT含量及形态学变化和大鼠舌象变化得以反映,酒黄连组和胆黄连组代谢物中涉及到抗炎作用和能量代谢的标记物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胆黄连和酒黄连药性之间存在差异,与传统的“酒炙黄连以热制寒,缓和黄连苦寒之性;胆汁炙黄连使寒者益寒,增强黄连的苦寒之性”的炮制理论相一致。 3、主要研究成果 (1) 以客观指标阐释了中药炮制中传统的“从制”与“反制”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考察不同药性炮制辅料对黄连药性物质基础和作用的影响,初步回答了炮制为何以及怎样影响寒热药性的问题,为初步建立“制法-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高水平的中药炮制学科后备带头人以及中青年科研骨干。项目负责人于2010年8月获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赴外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并成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后备学科带头人。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 (4)发表论文6篇,其中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4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各1篇。
1、研究背景 中药药性是中药的基本特征,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解释中药治病原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从中药药性的角度,结合药效指标的改变和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相关性来探讨药物炮制,将更助于理解中药炮制的目的和作用,阐明炮制机制。黄连是典型寒凉药,通过不同辅料炮制后,可使其寒凉之性发生变化,或以热制寒,或使寒者益寒。姜黄连是“以热制寒”的典型炮制案例,通过黄连姜制前后在药性表征和药效指标变化导向下的药性及药效物质基础变化研究,并将药性表征-药效-物质基础三者变化进行有机关联分析,能更深入系统阐明姜制黄连炮制机理。 2、研究结果 (1)典型寒热药的“从制”与“反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别以酒黄连饮片、胆黄连饮片外观性状、醇浸出物和3种生物碱总量为考察指标,选择辅料量、炒制时间及炒制温度3个因素(每因素3水平),对黄酒制黄连和胆汁制黄连炮制工艺进行优选。 (2)制法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生黄连及酒黄连、胆黄连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得到各样品的水部位及不同有机溶剂部位。利用高效液相法制定指纹图谱,比较总提物及各有机溶剂部位炮制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 黄连经性味相反的辅料炮制后,在炮制品中有新的成分出现或有原有成分消失的现象,并且黄连主要药效成分的含量均有所降低。 (3)制法对动物整体组织指标以及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组别间的Na+-K+-ATPase活力、5-HT含量及其形态学研究、大鼠舌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及对代谢物组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酒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生黄连组Na+-K+-ATPase活力比较显著增大(P<0.05);胆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生黄连组Na+-K+-ATPase活力比较显著降低(P<0.05)。酒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与胆黄连组Na+-K+-ATPase活力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黄连及其各炮制品均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增多;与生黄连相比,胆黄连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增多,而酒黄连使大鼠脑内的5-HT含量减少。与生黄连组比较,寒性较弱的酒黄连组大鼠舌体丝状乳头密度高,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重;寒性较强的胆黄连组大鼠舌体丝状乳头密度低,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角质化程度弱。参与糖酵解的内源性物质1,3二磷酸甘油酸和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内源性物质顺乌头酸、延胡索酸、苹果酸的含量,胆黄连组均小于酒黄连组。 (4)“制法-药性”现代炮制理论的初步建立:酒黄连与胆黄连药性的差异可通过大鼠肝组织Na+-K+-ATP活力值的差异,大鼠脑组织5-HT含量及形态学变化和大鼠舌象变化得以反映,酒黄连组和胆黄连组代谢物中涉及到抗炎作用和能量代谢的标记物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胆黄连和酒黄连药性之间存在差异,与传统的“酒炙黄连以热制寒,缓和黄连苦寒之性;胆汁炙黄连使寒者益寒,增强黄连的苦寒之性”的炮制理论相一致。 3、主要研究成果 (1) 以客观指标阐释了中药炮制中传统的“从制”与“反制”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2)考察不同药性炮制辅料对黄连药性物质基础和作用的影响,初步回答了炮制为何以及怎样影响寒热药性的问题,为初步建立“制法-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3)培养了高水平的中药炮制学科后备带头人以及中青年科研骨干。项目负责人于2010年8月获江西省百千万人才赴外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密西西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并成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后备学科带头人。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 (4)发表论文6篇,其中发表于国家级核心期刊4篇,被SCI、EI检索系统收录论文各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