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1.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对汾河上游流域管理及生态安全等进行研究,提出流域整体性的观点。对流域的安全开展研究,提出比较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应用研究部分,以汾河上游为例,首次从2000年来环境变迁,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厘清,提出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模式、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策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解决的关键问题 延伸时间尺度至2000年,以历史观构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学研究起到示范的作用。 从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管理的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综合调控体系、监控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等方面,研究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模式,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及生态安全建设策略。 3.技术突破及技术创新点 (1)提出科学解决流域问题的整体观 流域生态安全演化具有历史性、系统性。以历史的流域观,对流域生态安全演变进行探索,提出区域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保证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提出基于流域整体观的生态安全管理模式 突出流域的整体性、综合性特征,树立“大生态”理念,坚持上中下游协调、干支流协调、水资源、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安全并重,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确保流域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促进流域持续、健康发展。包括:建立一体化的流域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系统、动态的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多学科集成的流域研究与科技支持体系。 (3)构建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压力—状态—响应”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将时间序列延展至历史时期。通过汾河上游的实证研究,在厘清2000a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提出提高流域生态安全度的响应对策。 (4)提出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策略 主要有:小流域植被恢复策略;基于土壤干层的植被分区建设策略;流域水环境修复策略;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提出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
1.主要研究内容 本项目对汾河上游流域管理及生态安全等进行研究,提出流域整体性的观点。对流域的安全开展研究,提出比较科学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史时期流域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应用研究部分,以汾河上游为例,首次从2000年来环境变迁,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厘清,提出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模式、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策略、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解决的关键问题 延伸时间尺度至2000年,以历史观构建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学研究起到示范的作用。 从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管理的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综合调控体系、监控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等方面,研究流域生态安全管理模式,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及生态安全建设策略。 3.技术突破及技术创新点 (1)提出科学解决流域问题的整体观 流域生态安全演化具有历史性、系统性。以历史的流域观,对流域生态安全演变进行探索,提出区域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保证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2)提出基于流域整体观的生态安全管理模式 突出流域的整体性、综合性特征,树立“大生态”理念,坚持上中下游协调、干支流协调、水资源、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安全并重,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确保流域生态环境不受或少受破坏,促进流域持续、健康发展。包括:建立一体化的流域生态安全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系统、动态的生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多学科集成的流域研究与科技支持体系。 (3)构建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借鉴“压力—状态—响应”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将时间序列延展至历史时期。通过汾河上游的实证研究,在厘清2000a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变关联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历史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预警分析,提出提高流域生态安全度的响应对策。 (4)提出流域生态安全建设策略 主要有:小流域植被恢复策略;基于土壤干层的植被分区建设策略;流域水环境修复策略;矿业废弃地生态恢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提出水源地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及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