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在安多和那曲试验基地,通过补播单一和配方混合草种、追施牛粪、羊粪、镁锌肥和镁硼肥等、划破草皮和开挖鱼鳞坑等措施改良草地。植被种类丰富度增加。改良后草地植被类型可增加5~8种。
植被高度变化显著。经过2年封育的天然草地,植被高度变化显著。被碱草高度相差18cm,苔草高度相差4cm,小嵩草高度没有差别。补播改良草地发生显著变化的是盖度。经过2年生长,小区总盖度分别达到了85%、83%、78%。对照区总盖度60%。施肥改良草地发生显著变化的是植被类型和盖度,在高度上也有差异。经过2年施肥试验,草层高度约为5m。较对照区草层高度3.5cm增加了1.5cm。植被盖度由55%增加至90%,增幅为35%。
西藏天然草地退化主要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自然因素包括低温和水分不足、土壤养分匮乏与土壤侵蚀、气候变化、鼠、虫害等。人为因素包括过度放牧、在草原上进行冬虫夏草等药材资源的挖掘、用珍贵的草毡层作“土墙”、开矿、修路和采金、取沙等活动。
经过2年的那曲人工草地牧草栽培试验,05年青稞干草240公斤/亩;06年垂穗披碱草干草产量177公斤/亩。
05年牧草干草产量95公斤/亩;06年牧草干草产量158公斤/亩。
4.“冬圈夏草”种植成功。用单播、混播模式。牧草生长旺盛,产草量高。生长期延长,可延迟至10月底进行收割,此时禾本科饲草料生育期为抽穗期,高度在1m左右,平均鲜草产量高达1900公斤/亩以上。
5.草畜平衡调控技术取得突破。划区轮牧充分利用牧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利用与恢复,试验结果表明划区轮牧的建群种藏嵩草的重要值、以及群落总的现存量与盖度均高于连续放牧,尤其六区和四区轮牧分别与连续放牧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