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本成果以丹参酮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有效成分的代谢调控、中药材品质改良、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分子调控及与血液蛋白互作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
完成人建立优化了丹参毛状根体系,为获取中药活性成分提供了新型候选生产模式;深入解析了中草药活性成分产量形成的遗传基础,鉴定了关键调控基因靶标,利用代谢工程技术显著提高了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获得了多个高产活性物质的优良毛状根株系,为实现中药材的品质改良提高了理论依据;
开发出新型药源,以高产有效成分的转基因毛状根替代野生天然资源,不但缩短生长周期,而且可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深入阐明了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开发push-pull策略提高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
建立了适用于研究活性物质和生物大分子互作的模型,系统阐释了多酚物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规律,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开发及活性位点改造提供重要依据。
相关学术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与积极评价,为遗传改造中草药活性成分代谢合成途径及深入阐述中草药成分体内作用机理提供了良好借鉴,对于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本项目研究期间(2010-2012年),在国际著名期刊如《Metabolic Engineering》(IF=8.258)、《Biotechnology Advance》(IF=9.599)、《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5.548)发表标注受本项目资助的论文18篇,其中SCI收录16篇;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其中6项专利已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