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课题来源与背景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也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位居全球第二。收获作业是玉米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2016年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64.18%,其中籽粒直收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不到10%,严重制约了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的进程。课题针对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低,特别是籽粒直收机械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从适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水肥运作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进行研究,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奠定基础。
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项目采用多点生态鉴定筛选了抗倒、早熟、耐密植的适机收的玉米新品种,结合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品比试验,展示机收粒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建立了机收粒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与水肥调节技术规范。通过玉米收获过程中籽粒受力与损伤机理的分析,揭示了玉米收获过程中籽粒损伤机理。通过田间收获数据采集,分析了玉米含水率对籽粒破损率的影响。项目集成了机收粒玉米品种育种、高产栽培、水肥调节、植保和机械化收获等方面技术,并进行了技术示范与推广,达到了玉米机收粒相关技术集成与示范的目的。
项目选育早熟、耐密植、多抗、适于机收粒的玉米品种1个,撰写机收粒玉米品种特性(技术标准)1个,构建机收粒玉米品种高产高效群体与水肥调控键技术体系1个,建立集播种、施肥、植保和籽粒直收等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1个,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研究为玉米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新思路,适于机收粒玉米品种是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前提条件,机收粒玉米品种选育给玉米育种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规范化种植技术、水肥调节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为玉米高产提供技术保证;低损伤玉米收获机是提高玉米生产效率和效益的保障,玉米籽粒脱粒损伤机理和实验研究结果为玉米收获机研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其研究方法和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项目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玉米育种、规范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和收获机械设计生产,应用前景广泛,对推进我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技术尚处于试验示范阶段。
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玉米机收粒品种育种采用传统的育种技术,下一步应在分子育种上有所突破;玉米栽培生理特性研究及水肥调节技术方面,建立在小区和实验田的基础上,用于大田生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收获过程玉米籽粒损伤机理研究分析,完成了田间试验,搭建了试验台,但没有详细的实验验证,下一步应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的实验,以取得更详细的数据对玉米机收粒相关技术的集成和推广不够,应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从适机收品种实验、规范化种植和机械化收获技术等方面进一步集成,形成相关的技术规程。
历年获奖情况通过项目带动,项目组有3人晋升高级技术职称,培养硕士10名,培训农民技术人员400人次,,获得省级科技成果2项,省科学技术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2篇。项目形成的技术已完成实验示范5100亩,技术推广86.7万亩,受到推广部门的一致肯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