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由于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将智能交通列入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领域,并将其相关内容列入“973 计划”和“863 计划”,交通控制系统研发是其主要支持项目之一,重点解决交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空心化”问题。
随着国家层面支持力度的增大、国内交通研究团队的日渐成熟以及实践基础的积累,我国在交通控制技术方面做出了一些成果,包括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但从应用效果来看,国内外的控制技术在常态交通下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高峰时段效果不彰。实际上,目前的主流控制系统都对拥堵状态进行了特殊考虑,但由于这些控制技术没有形成系统的拥堵流特性理论基础、缺少完善的交通信息利用技术,导致高峰时段的控制效果难以体现,交通控制系统的潜能无法发挥。
交通拥堵是特殊的交通状态,交通拥堵的形成过程通常具有以下两个特征:1)瓶颈往往是触发大规模交通拥堵的关键因素。由于交通系统的不均衡,路网局部的交通状态必定存在着差别。当某些节点或连线的交通状态恶化至一定程度,往往会影响其他区域,形成交通状态演化的恶性循环;2)交通供需的失衡会贯穿交通拥堵的整个演化过程,同时也是形成交通瓶颈的根本原因。
因此,交通拥堵状态的控制需要:1)均衡区域供需;2)预防瓶颈的扩散;3)鉴于公交方式的特殊性,需要对公交控制进行特殊考虑。这三点又为交通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交通拥堵的控制需要从拥堵交通流特性、交通信息采集和处理、拥堵状态控制技术三个层面综合考虑,目前的交通控制技术体系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浙江大学交通控制研究团队依托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计划以及多项省部级课题,结合多年的交通控制、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基础,发挥产学研优势,在交通拥堵状态控制技术方面做出了富有意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