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
所在地:
诊断要点
(1)本病主要由血吸虫虫卵引起,人与各种动物普遍易感,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本病一般可持续10~20年。
(2)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同时出现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粘液。部分病例因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机体表现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贫血和消瘦等。
(3)剖检病变主要是虫卵沉着在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严重者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怒张,以及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防控要点
(1)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好不漏治。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化学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
(2)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做到粪便无害化。保护水源,提倡饮用自来水或井水。
(3)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捕捉鱼虾等。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侵入有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