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稻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2.5天,比对照汕优63早熟0.8天。
株高113.7厘米,株叶形态好,分蘖力较弱,耐寒性较差,后期转色较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穗长25.9厘米,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79.9%,千粒重28.9克。
抗性:叶瘟6级,穗瘟9级,穗瘟损失率20.1%,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3级。
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3.1%,长宽比3.1,垩白米率29.5%,垩白度4.1%,胶稠度55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
产量表现:2001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优质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4.1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5.4%(极显著);2002年续试,平均亩产602.0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1.20%(极显著)。2002年生产试验520.8千克,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播种期同汕优63,每亩播种量10~15千克,秧龄35~45天;(2)合理密植:每亩基本苗要求8万~12万株;(3)合理施肥:施足基肥,早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4)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的危害。
国家品审会审定意见:
经审核,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该品种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飞虱,中后期耐寒性较差。
米质优良,达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
适宜在贵州、云南省、重庆市中低海拔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稻区以及陕西省的汉中地区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