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石斛,兰科石斛属植物,是集药用、食用、保健和观赏为一体的珍稀名贵林草特色植物,被誉为人类“健康软黄金”、“九大仙草之首”。石斛分布于特定区域,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独特,自然条件下繁殖率低,加之世人疯狂掠夺,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现行人工栽培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为此,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级科技基金等10余个项目支撑下,由四川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合江妙灵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四川联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青山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林草特色资源石斛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的“产学研用”团队,历时17年,针对制约石斛产业化发展的人工栽培品质控制、活性成分制备工艺和药用新价值挖掘利用三大瓶颈,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集成了适合我国石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开展野生和人工种植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对比分析研究,筛选出表征石斛质量的重要标志物,制定品质评价指标及标准,为人工栽培高品质石斛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了方向与目标)。 2.首次开展西南地区野生石斛植物资源分布区域研究,绘制出西南地区主要石斛资源分布图,为仿原生态产业基地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3.开展野生石斛生态环境因子分析和基质、水分、PH值、光质、微量元素等栽培条件对石斛属植物生长和质量标志物影响研究,构建了以“新型栽培基质结合光质控制和微量元素调控”为核心的石斛仿原生态高品质栽培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为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4.率先开展石斛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随部位、时间及苗龄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为石斛植物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采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5.开展石斛药理实验研究,揭示了石斛多糖促进免疫调节、降低血糖以及石斛多糖和多酚清除自由基等机制,为石斛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6.开展石斛多糖、生物碱、黄酮和多酚等活性成分制备工艺研究,创新了以“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波辅助热回流技术”为核心的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工业化制备新工艺,为石斛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先后在四川、云南等地推广种植,新技术栽培的金钗石斛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稳定,经检测石斛碱含量为0.66%,多糖含量为12.1%,超过《中国药典》最新标准,接近野生石斛品质,比原有仿野生种植技术产量提高10%,有效活性成分提高15%,达到了提高石斛产量和品质的目标;建成年产种苗360万株的标准化育苗基地1个,建成金钗石斛森林康养基地1个,建成深加工生产线3条,开发金钗石斛超微粉、速溶石斛免疫活性多糖颗粒等6个系列产品。获授权专利37件,制订标准2项,发表论文27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 《Carbohydrate Polymers》 If=6.04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f=4.78)。以项目为平台,培养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1人,硕士和博士30人。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0余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石斛,兰科石斛属植物,是集药用、食用、保健和观赏为一体的珍稀名贵林草特色植物,被誉为人类“健康软黄金”、“九大仙草之首”。石斛分布于特定区域,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独特,自然条件下繁殖率低,加之世人疯狂掠夺,野生资源濒临枯竭,现行人工栽培产量和品质难以保证。为此,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和省级科技基金等10余个项目支撑下,由四川农业大学牵头,联合合江妙灵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四川联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青山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成“林草特色资源石斛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的“产学研用”团队,历时17年,针对制约石斛产业化发展的人工栽培品质控制、活性成分制备工艺和药用新价值挖掘利用三大瓶颈,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集成了适合我国石斛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1.开展野生和人工种植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对比分析研究,筛选出表征石斛质量的重要标志物,制定品质评价指标及标准,为人工栽培高品质石斛提供了科学依据(确定了方向与目标)。 2.首次开展西南地区野生石斛植物资源分布区域研究,绘制出西南地区主要石斛资源分布图,为仿原生态产业基地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3.开展野生石斛生态环境因子分析和基质、水分、PH值、光质、微量元素等栽培条件对石斛属植物生长和质量标志物影响研究,构建了以“新型栽培基质结合光质控制和微量元素调控”为核心的石斛仿原生态高品质栽培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为石斛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4.率先开展石斛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随部位、时间及苗龄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为石斛植物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采收提供了理论依据。 5.开展石斛药理实验研究,揭示了石斛多糖促进免疫调节、降低血糖以及石斛多糖和多酚清除自由基等机制,为石斛在医疗保健领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6.开展石斛多糖、生物碱、黄酮和多酚等活性成分制备工艺研究,创新了以“纤维素酶辅助、超声波辅助热回流技术”为核心的石斛主要活性成分工业化制备新工艺,为石斛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先后在四川、云南等地推广种植,新技术栽培的金钗石斛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稳定,经检测石斛碱含量为0.66%,多糖含量为12.1%,超过《中国药典》最新标准,接近野生石斛品质,比原有仿野生种植技术产量提高10%,有效活性成分提高15%,达到了提高石斛产量和品质的目标;建成年产种苗360万株的标准化育苗基地1个,建成金钗石斛森林康养基地1个,建成深加工生产线3条,开发金钗石斛超微粉、速溶石斛免疫活性多糖颗粒等6个系列产品。获授权专利37件,制订标准2项,发表论文27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 《Carbohydrate Polymers》 If=6.04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If=4.78)。以项目为平台,培养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1人,硕士和博士30人。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100余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