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属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归属采矿业。 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支柱,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色金属需求量日益上升,而目前优质易选的含铜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几近枯竭,大部分矿山不得不开发难选的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因铜、铅、锌、镍、硫等矿物热力学性质相近,在矿石中彼此共生交代、连生致密,导致浮选分离极为困难,综合回收难度大。开展含铜多金属硫化矿高效浮选新工艺研究,对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撑有色金属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项目研究主要发明点与创新成果如下: (1)研发了LP系列两性高效铜矿物捕收剂(主要成分为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探明了含铜多金属硫化矿物热力学性质与可浮性差异,研发了以乙基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为主要成分的高效铜矿物捕收剂,解决了传统黄药类捕收剂对铜矿物选择性能差的难题,为含铜多金属硫化矿的高效分离奠定了基础。 (2)发明了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新工艺。探明了铜、锌矿物浮选分离矿浆pH区间,研发了以腐植酸钠、氯化钙为主要成分的高效黄铁矿抑制剂LY-02,开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2(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45~65%:55~35%),实现了低碱介质中铜锌矿物的高效分离。 (3)发明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优先浮选新工艺。探明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电位区间,确定了以矿浆电位Eh与矿浆pH双参数为精密调浆因素,避免了传统工艺采用单一矿浆pH作指示参数精密性差的缺陷,研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1(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55~75%:45~25%),实现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的浮选分离。 (4)发明了铜镍、铜硫矿物浮选分离新工艺。揭示了铜镍矿物表面氧化机制,研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3(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35~55%:65~45%),开发了铜镍、铜硫矿物优先浮选与等可浮浮选新工艺,实现了铜镍、铜硫矿物的高效浮选分离。 本发明解决了含铜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与高效回收的技术难题,新工艺先后应用于江西、四川、新疆、江苏、吉林、内蒙古等省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覆盖了全国近25%的有色金属矿山,应用总规模超过500万吨/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7.18亿元,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篇,出版专著1部。
本项目属国土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归属采矿业。 铜铅锌镍等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支柱,随着我国工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色金属需求量日益上升,而目前优质易选的含铜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几近枯竭,大部分矿山不得不开发难选的多金属硫化矿资源。因铜、铅、锌、镍、硫等矿物热力学性质相近,在矿石中彼此共生交代、连生致密,导致浮选分离极为困难,综合回收难度大。开展含铜多金属硫化矿高效浮选新工艺研究,对提高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撑有色金属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项目研究主要发明点与创新成果如下: (1)研发了LP系列两性高效铜矿物捕收剂(主要成分为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探明了含铜多金属硫化矿物热力学性质与可浮性差异,研发了以乙基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为主要成分的高效铜矿物捕收剂,解决了传统黄药类捕收剂对铜矿物选择性能差的难题,为含铜多金属硫化矿的高效分离奠定了基础。 (2)发明了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新工艺。探明了铜、锌矿物浮选分离矿浆pH区间,研发了以腐植酸钠、氯化钙为主要成分的高效黄铁矿抑制剂LY-02,开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2(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45~65%:55~35%),实现了低碱介质中铜锌矿物的高效分离。 (3)发明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电位调控优先浮选新工艺。探明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物浮选分离的电位区间,确定了以矿浆电位Eh与矿浆pH双参数为精密调浆因素,避免了传统工艺采用单一矿浆pH作指示参数精密性差的缺陷,研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1(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55~75%:45~25%),实现了铜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的浮选分离。 (4)发明了铜镍、铜硫矿物浮选分离新工艺。揭示了铜镍矿物表面氧化机制,研发了高效铜矿物捕收剂LP-03(乙基一硫代与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异丙酯重量比为35~55%:65~45%),开发了铜镍、铜硫矿物优先浮选与等可浮浮选新工艺,实现了铜镍、铜硫矿物的高效浮选分离。 本发明解决了含铜多金属硫化矿浮选分离与高效回收的技术难题,新工艺先后应用于江西、四川、新疆、江苏、吉林、内蒙古等省有色金属矿山企业,覆盖了全国近25%的有色金属矿山,应用总规模超过500万吨/年,累计新增经济效益7.18亿元,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8篇,出版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