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本项目属于中药学领域,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常用中药白头翁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生物活性及创新药物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草药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项目系统比较研究了白头翁属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66个三萜及其皂苷类成分,其中31个为新化合物。研究中发现在白头翁属药用植物中(包括正品白头翁和伪品药材),只有正品中药白头翁中含有特征性的羽扇豆烷型三萜23-羟基白桦酸及其皂苷类活性成分,这为我国劳动人民将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作为正品白头翁临床使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本研究还建立了白头翁药材的现代质量标准,该方法特征性强、可指认度高,弥补了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足,为国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范例之一,并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在对中药白头翁中分离获得的23-羟基白桦酸、白头翁皂苷B4等成分进行系统的生物活性评价过程中,发现了23-羟基白桦酸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从细胞、分子、整体动物等多水平评价了23-羟基白桦酸抑制肿瘤增殖和逆转肿瘤耐药的活性并深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还对23-羟基白桦酸进行了结构修饰和优化,共获得了258个衍生物,并揭示了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中药一类新药的有关技术要求,对23-羟基白桦酸开展了规范的成药性评价,获得了抗肿瘤候选新药,其有望发展成为理想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目前该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工作。 本项目建立了白头翁药材的质量标准,已在广东省药检所、深圳市药检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州市康和制药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应用于指导白头翁原药材、饮片、颗粒剂以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检验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2010-2012年间应用单位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共计新增 1.1354亿元,利润增长3465万元。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4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被SCI论文他引152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5项已授权)。研究过程中,还培养了多名优秀科技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4名、博士研究生5名及硕士研究生10名。
本项目属于中药学领域,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常用中药白头翁的化学成分、质量标准、生物活性及创新药物研究,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中草药来源的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项目系统比较研究了白头翁属四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66个三萜及其皂苷类成分,其中31个为新化合物。研究中发现在白头翁属药用植物中(包括正品白头翁和伪品药材),只有正品中药白头翁中含有特征性的羽扇豆烷型三萜23-羟基白桦酸及其皂苷类活性成分,这为我国劳动人民将植物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作为正品白头翁临床使用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本研究还建立了白头翁药材的现代质量标准,该方法特征性强、可指认度高,弥补了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足,为国家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的范例之一,并被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录。在对中药白头翁中分离获得的23-羟基白桦酸、白头翁皂苷B4等成分进行系统的生物活性评价过程中,发现了23-羟基白桦酸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从细胞、分子、整体动物等多水平评价了23-羟基白桦酸抑制肿瘤增殖和逆转肿瘤耐药的活性并深入阐明了其作用机制;还对23-羟基白桦酸进行了结构修饰和优化,共获得了258个衍生物,并揭示了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中药一类新药的有关技术要求,对23-羟基白桦酸开展了规范的成药性评价,获得了抗肿瘤候选新药,其有望发展成为理想的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目前该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工作。 本项目建立了白头翁药材的质量标准,已在广东省药检所、深圳市药检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州市康和制药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应用于指导白头翁原药材、饮片、颗粒剂以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检验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2010-2012年间应用单位相关产品的年产值共计新增 1.1354亿元,利润增长3465万元。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4 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被SCI论文他引152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其中5项已授权)。研究过程中,还培养了多名优秀科技人才,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4名、博士研究生5名及硕士研究生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