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详细介绍
中药荆芥为中医临床使用历史悠久,最常用的解表药物之一。本项目团队历经20年,以中药荆芥的“采收加工—饮片炮制加工与标准化—新药开发”为研究主线,贯穿中药资源产业化全过程,对中药荆芥的应用基础与产业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项目以解表生物活性为导向,确定并分离了荆芥的活性部位与活性成分,采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了荆芥主要活性部位挥发油的化学信息,建立了荆芥/荆芥穗挥发油中8种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的定量评价方法。同时采用HPLC法建立了荆芥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荆芥内酯等的评价方法。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确定了荆芥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产地初加工方法与贮藏方法。该优化工艺的确定,有效确保了荆芥药材的品质。 项目以荆芥各种炮制饮片的有效部位或指标性成分及主要药效学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并结合生产实践优选出了最佳的饮片炮制工艺,制定了科学、规范的SOP,研究成果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荆芥各饮片质量标准已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2010年版)一部,为荆芥饮片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保障。 项目采用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思路与方法,以荆芥有效部位为原料,进行包括临床前、临床及大生产等系统研发并解决了以中药挥发油为原料的制剂制订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等质量标准难题,成功获得低毒高效的中药五类新药“荆感胶囊”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该新药已于2012年正式投产用于临床,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期研发的五类新药“金感喷雾剂”也已获临床批件,正在顺利开展临床研究。 项目组从荆芥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活性的新单体化合物“荆芥内酯”,并对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化学转化进行分离纯化,大大降低了荆芥内酯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化开发利用。以WHO赠送的临床分离甲型H1N1A/Califormia/07/2009病毒感染小鼠,研究了荆芥内酯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显示荆芥内酯对感染甲型H1N1BALB/c小鼠早期肺内病毒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荆芥内酯所进行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肠吸收过程、早期安全性、质量标准等系统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荆芥内酯是一个极有前景的低毒高效中药抗流感病毒候选药物,现已与有关厂家达成开发合作协议。 项目以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乙醇酸作为纳米载体材料,对荆芥内酯纳米载体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可生物降解纳米材料负载药物而达到提高荆芥内酯生物利用度的作用,不仅给脂溶性中药有效成分的制剂开拓了思路,同时也为荆芥内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围绕中药荆芥的应用基础与产业化研究,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6篇);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及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申报4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6名,为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做出了贡献。通过项目的实施,制定了荆芥各饮片的国家标准,为荆芥饮片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保障。所开发的荆感胶囊,疗效确切、携带方便,2012年上市至2013年底已实现销售5000万元,为中药荆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为中药产业发展及特色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中药资源产业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中药荆芥为中医临床使用历史悠久,最常用的解表药物之一。本项目团队历经20年,以中药荆芥的“采收加工—饮片炮制加工与标准化—新药开发”为研究主线,贯穿中药资源产业化全过程,对中药荆芥的应用基础与产业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项目以解表生物活性为导向,确定并分离了荆芥的活性部位与活性成分,采用GC-MS技术,定性分析了荆芥主要活性部位挥发油的化学信息,建立了荆芥/荆芥穗挥发油中8种活性成分同时测定的定量评价方法。同时采用HPLC法建立了荆芥抗流感病毒活性成分—荆芥内酯等的评价方法。以上述研究为基础,确定了荆芥药材的最佳采收期、产地初加工方法与贮藏方法。该优化工艺的确定,有效确保了荆芥药材的品质。 项目以荆芥各种炮制饮片的有效部位或指标性成分及主要药效学作用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并结合生产实践优选出了最佳的饮片炮制工艺,制定了科学、规范的SOP,研究成果获得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荆芥各饮片质量标准已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2010年版)一部,为荆芥饮片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保障。 项目采用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思路与方法,以荆芥有效部位为原料,进行包括临床前、临床及大生产等系统研发并解决了以中药挥发油为原料的制剂制订含量均匀度及溶出度等质量标准难题,成功获得低毒高效的中药五类新药“荆感胶囊”新药证书与生产批件。该新药已于2012年正式投产用于临床,实现了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期研发的五类新药“金感喷雾剂”也已获临床批件,正在顺利开展临床研究。 项目组从荆芥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显著抗流感病毒活性的新单体化合物“荆芥内酯”,并对该化合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化学转化进行分离纯化,大大降低了荆芥内酯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化开发利用。以WHO赠送的临床分离甲型H1N1A/Califormia/07/2009病毒感染小鼠,研究了荆芥内酯抗流感病毒作用,结果显示荆芥内酯对感染甲型H1N1BALB/c小鼠早期肺内病毒复制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荆芥内酯所进行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和肠吸收过程、早期安全性、质量标准等系统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荆芥内酯是一个极有前景的低毒高效中药抗流感病毒候选药物,现已与有关厂家达成开发合作协议。 项目以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的聚乳酸乙醇酸作为纳米载体材料,对荆芥内酯纳米载体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可生物降解纳米材料负载药物而达到提高荆芥内酯生物利用度的作用,不仅给脂溶性中药有效成分的制剂开拓了思路,同时也为荆芥内酯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围绕中药荆芥的应用基础与产业化研究,承担并圆满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等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3项;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6篇);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及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各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申报4项,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6名,为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储备做出了贡献。通过项目的实施,制定了荆芥各饮片的国家标准,为荆芥饮片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保障。所开发的荆感胶囊,疗效确切、携带方便,2012年上市至2013年底已实现销售5000万元,为中药荆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程度高,为中药产业发展及特色产品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中药资源产业化基础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思路、方法,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有重要的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