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9018]观赏型杂种鹅掌楸选育及生理生态基础研究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动植物新品培育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正在研发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联系人:
南京林业大学
进入空间
所在地:江苏南京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主要开展了杂交及控制授粉试验、快速繁殖试验、多点栽培试验及苗期选择,最后选择了一批无性系。为了配合无性系选育及栽培推广,还进行了相关的生殖生态学、抗逆生理、激素及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
(1)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株系
无性系G、H、J、N、I、K、P,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2~1.5cm。
株系F-63、F-39、F-68、F-31、F-14、F-24、F-41、F-25、F-19、F-7、F-72,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5cm。
株系F-63、F-31、F-68、F-53、F-34、F-51,性状速生、耐湿。
株系6#-6、9#-6、8#-4、B-2、C-2、9#-3、A-1、1#-1、5#-4、C-3,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5cm以上,分枝角度50?~70?。
(2)快速繁殖技术要点
①不定根的发生:杂种鹅掌楸不定根由诱导的根原基发生,诱生的根原基系由初生射线与维管形成层交汇处细胞形成。
②生根时间:扦插20天后插穗切面开始形成愈伤组织突起,85天形成不定根。扦插条件好可以缩短生根时间,春插生根时间60~70天,夏插生根时间25~30天。
③基质:插床基质以珍珠岩为佳,激素处理以萘乙酸为佳,插穗以1~4龄的幼树为佳。
④扦插成败的关键技术要素:必须选择长势旺盛的幼龄插穗;必须用间隙喷雾装置来保证插床适宜的湿度。
⑤生理基础:选取部分扦插生根苗,采用烘干法测生物量,重铬酸钾法测C含量,凯氏法测氮含量、钼锑抗比较法测磷含量,用美国AA-5000型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钾、钙。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激素(NAA+IBA)处理对扦插生根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扦插繁殖过程中可采用相应的施用外源激素的措施。
(3)主要的研究结论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测定与扦插生根有关的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IAA、ZRs、iPAs、GA1/3的含量在插穗基部和叶内含量呈上升趋势。外源激素处理插穗基部后,外源激素(300mg/kgNAA和100mg/kgIBA)处理提高了iPAs和IAA在插穗基部和叶内的含量,却降低了ZRs和ABA的含量。结果表明,杂种鹅掌楸插穗内IAA的含量很低(6~33pmol/g(FW)),而插穗和叶内ABA的绝对含量却很高,达到105~106pmol/g(FW),这对不定根的发生很不利。
对杂种鹅掌楸以及来自浙江、湖南的5个种源进行了淹水胁迫试验,并测定了光合速率、叶绿素、SOD、POD、MDA、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淹水24h后光合速率等指标大幅度下降,脯氨酸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波动趋势。抗涝性研究表明,与中国鹅掌楸相比,杂种鹅掌楸存活率提高了16%~33%,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高生长量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中国鹅掌楸。
生殖生态研究结果表明,鹅掌楸存在自交不亲和性,花粉/胚珠比为860~2700,发育胚珠比例27.5%~80.6%,雌雄异熟,传粉媒介是一般传粉者。在龙王山居群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柱头接受到1~10粒花粉,FDA法测定的花粉生活力在0.35%~71.99%。居群间人工控制授粉则可大大地提高结籽率。调查的5个鹅掌楸居群的结籽率都很低,在3年中,其饱满种子率变幅在0.45%~14.7%之间,并且在年份间和群体间有显著的差异,该树种的结籽率不受资源限制。在鹅掌楸的营养生长和生殖两方面,资源不平衡分配。生殖和营养结构发育所需的资源位在时间上重叠。生活史特征有以下特点:初次结实年龄10年以上,多次结实,大量结实,种子中等大小,植物个体寿命达100年以上,有性生殖过程持续的时间长。鹅掌楸是需要迁移的种(即r-对策者)。苗期动态生命表显示,4个种源的出苗率都很低(1.64%~3.05%),比其各自的饱满种子率低得多;天然种源的出苗率高于栽培的种源。种子大小对于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没有直接的影响。种子和幼苗适合度低是鹅掌楸致濒的重要原因之一。
种群生态研究结果表明,龙王山的鹅掌楸种群结构属衰退型。根据更新调查,鹅掌楸需要在全光照、空气湿度高、土壤条件较好的空旷地下种更新。是一先锋树种,在天然居群中可在林窗中更新。鹅掌楸种子可散布于安全岛、多次结实、大量结实、幼年期生长快、萌芽补充更新能力等生活史特征组合,构成了该树种的更新策略。在龙王山,鹅掌楸-青钱柳-千金榆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乔木层和灌木层两层,鹅掌楸的重要值达36.0%。该群落的多样性指数(D)为3.0232,生态优势度(C)为0.156,物种均匀度(J)为40.11%,群落均匀度(Js)为79.29%,群落相对较稳定。在九龙山,鹅掌楸-多脉青冈-连蕊茶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上层乔木、中层乔木和灌木层3层,鹅掌楸的重要值达16.5%。该群落相应的数量指标分别是:D为3.097,C为0.128,J为26.79%,Js为75.67%,群落相对较不稳定。
该研究在控制授粉试验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该树种繁育系统存在自交不亲和、昆虫传粉效率低和花粉生活力弱等传粉限制因素,为进一步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生育力、果实与种子变异格局、生殖分配、生活史对策、苗期动态生命表等方面的研究,其结果为该树种的良种选育、播种育苗、栽培管理、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杂种鹅掌楸生殖生态、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前景
课题组从解剖学以及生理的角度,揭示了杂种鹅掌楸扦插生根机理,摸索出一套扦插育苗的成熟技术,为该树种的大力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
开展了优良无性系选育工作,筛选出观赏价值高、生长迅速、适应性的F-63、F-39等10个速生型株系,G、H等7个杂种鹅掌楸无性系,6#-6、9#-6等10个杂种鹅掌楸株系,以及9801、9829等5个速生型株系;初步筛选出既具有高观赏价值、生长迅速,耐涝性状好的6个株系,分别为F-63、F-31、F-68、F-53、F-34、F-51。为城乡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
系统地研究了鹅掌楸生殖生态学,研究论文多次被引用,为鹅掌楸的保护生物学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依据。
课题组先后在各试验点(包括镇江桥头农场、树木园、下蜀林场、南京浦镇铁路苗圃、苏州吴江苗圃)以及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推广的杂种鹅掌楸及优良种源10万株以上。在上述地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良好。
主要开展了杂交及控制授粉试验、快速繁殖试验、多点栽培试验及苗期选择,最后选择了一批无性系。为了配合无性系选育及栽培推广,还进行了相关的生殖生态学、抗逆生理、激素及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
(1)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株系
无性系G、H、J、N、I、K、P,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2~1.5cm。
株系F-63、F-39、F-68、F-31、F-14、F-24、F-41、F-25、F-19、F-7、F-72,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5cm。
株系F-63、F-31、F-68、F-53、F-34、F-51,性状速生、耐湿。
株系6#-6、9#-6、8#-4、B-2、C-2、9#-3、A-1、1#-1、5#-4、C-3,性状速生,年增粗生长1.5cm以上,分枝角度50?~70?。
(2)快速繁殖技术要点
①不定根的发生:杂种鹅掌楸不定根由诱导的根原基发生,诱生的根原基系由初生射线与维管形成层交汇处细胞形成。
②生根时间:扦插20天后插穗切面开始形成愈伤组织突起,85天形成不定根。扦插条件好可以缩短生根时间,春插生根时间60~70天,夏插生根时间25~30天。
③基质:插床基质以珍珠岩为佳,激素处理以萘乙酸为佳,插穗以1~4龄的幼树为佳。
④扦插成败的关键技术要素:必须选择长势旺盛的幼龄插穗;必须用间隙喷雾装置来保证插床适宜的湿度。
⑤生理基础:选取部分扦插生根苗,采用烘干法测生物量,重铬酸钾法测C含量,凯氏法测氮含量、钼锑抗比较法测磷含量,用美国AA-5000型原子分光光度计测定钾、钙。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外源激素(NAA+IBA)处理对扦插生根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扦插繁殖过程中可采用相应的施用外源激素的措施。
(3)主要的研究结论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A)测定与扦插生根有关的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在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内源激素ABA、IAA、ZRs、iPAs、GA1/3的含量在插穗基部和叶内含量呈上升趋势。外源激素处理插穗基部后,外源激素(300mg/kgNAA和100mg/kgIBA)处理提高了iPAs和IAA在插穗基部和叶内的含量,却降低了ZRs和ABA的含量。结果表明,杂种鹅掌楸插穗内IAA的含量很低(6~33pmol/g(FW)),而插穗和叶内ABA的绝对含量却很高,达到105~106pmol/g(FW),这对不定根的发生很不利。
对杂种鹅掌楸以及来自浙江、湖南的5个种源进行了淹水胁迫试验,并测定了光合速率、叶绿素、SOD、POD、MDA、脯氨酸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淹水24h后光合速率等指标大幅度下降,脯氨酸含量都呈现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波动趋势。抗涝性研究表明,与中国鹅掌楸相比,杂种鹅掌楸存活率提高了16%~33%,在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高生长量等指标上均明显优于中国鹅掌楸。
生殖生态研究结果表明,鹅掌楸存在自交不亲和性,花粉/胚珠比为860~2700,发育胚珠比例27.5%~80.6%,雌雄异熟,传粉媒介是一般传粉者。在龙王山居群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柱头接受到1~10粒花粉,FDA法测定的花粉生活力在0.35%~71.99%。居群间人工控制授粉则可大大地提高结籽率。调查的5个鹅掌楸居群的结籽率都很低,在3年中,其饱满种子率变幅在0.45%~14.7%之间,并且在年份间和群体间有显著的差异,该树种的结籽率不受资源限制。在鹅掌楸的营养生长和生殖两方面,资源不平衡分配。生殖和营养结构发育所需的资源位在时间上重叠。生活史特征有以下特点:初次结实年龄10年以上,多次结实,大量结实,种子中等大小,植物个体寿命达100年以上,有性生殖过程持续的时间长。鹅掌楸是需要迁移的种(即r-对策者)。苗期动态生命表显示,4个种源的出苗率都很低(1.64%~3.05%),比其各自的饱满种子率低得多;天然种源的出苗率高于栽培的种源。种子大小对于出苗率和幼苗存活率没有直接的影响。种子和幼苗适合度低是鹅掌楸致濒的重要原因之一。
种群生态研究结果表明,龙王山的鹅掌楸种群结构属衰退型。根据更新调查,鹅掌楸需要在全光照、空气湿度高、土壤条件较好的空旷地下种更新。是一先锋树种,在天然居群中可在林窗中更新。鹅掌楸种子可散布于安全岛、多次结实、大量结实、幼年期生长快、萌芽补充更新能力等生活史特征组合,构成了该树种的更新策略。在龙王山,鹅掌楸-青钱柳-千金榆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乔木层和灌木层两层,鹅掌楸的重要值达36.0%。该群落的多样性指数(D)为3.0232,生态优势度(C)为0.156,物种均匀度(J)为40.11%,群落均匀度(Js)为79.29%,群落相对较稳定。在九龙山,鹅掌楸-多脉青冈-连蕊茶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上层乔木、中层乔木和灌木层3层,鹅掌楸的重要值达16.5%。该群落相应的数量指标分别是:D为3.097,C为0.128,J为26.79%,Js为75.67%,群落相对较不稳定。
该研究在控制授粉试验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该树种繁育系统存在自交不亲和、昆虫传粉效率低和花粉生活力弱等传粉限制因素,为进一步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对生育力、果实与种子变异格局、生殖分配、生活史对策、苗期动态生命表等方面的研究,其结果为该树种的良种选育、播种育苗、栽培管理、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在杂种鹅掌楸生殖生态、淹水胁迫的生理响应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推广应用前景
课题组从解剖学以及生理的角度,揭示了杂种鹅掌楸扦插生根机理,摸索出一套扦插育苗的成熟技术,为该树种的大力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保证。
开展了优良无性系选育工作,筛选出观赏价值高、生长迅速、适应性的F-63、F-39等10个速生型株系,G、H等7个杂种鹅掌楸无性系,6#-6、9#-6等10个杂种鹅掌楸株系,以及9801、9829等5个速生型株系;初步筛选出既具有高观赏价值、生长迅速,耐涝性状好的6个株系,分别为F-63、F-31、F-68、F-53、F-34、F-51。为城乡生态景观建设提供了新的品种资源。
系统地研究了鹅掌楸生殖生态学,研究论文多次被引用,为鹅掌楸的保护生物学提供了基础资料,为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依据。
课题组先后在各试验点(包括镇江桥头农场、树木园、下蜀林场、南京浦镇铁路苗圃、苏州吴江苗圃)以及江苏、山东、上海等省(市)推广的杂种鹅掌楸及优良种源10万株以上。在上述地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