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8696]小麦新品种山农664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动植物新品培育
类型:
非专利
技术成熟度:
通过中试
交易方式:
技术转让
联系人:
山东农业大学
进入空间
所在地:山东泰安市
- 服务承诺
- 产权明晰
-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 如实描述
技术详细介绍
山农664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常规育种课题组育成。2002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字200202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来源于"520627/南农871"杂交组合。半冬性,苗相半匍匐,蘖壮,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快、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上等。株高80-85cm,株型较紧凑,叶相好,旗叶宽、短、厚、上冲,倒二叶斜上举,基部叶片分布均匀。长方大穗、多花多实,小穗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卵圆形,冠毛较多、腹沟浅,籽粒饱满,千粒重45~50克,容重775g/L左右。抗倒伏能力强,高抗至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叶枯病等病害,轻感白粉病;长相清秀,抗干热风能力强,抗生育后期干旱,落黄好,熟期为中晚熟,熟相好。经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2002年统一取样送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蛋白质含量15.42%,湿面筋含量32.0%,沉降值19.3ml,吸水率55.94%,稳定时间1.4分钟。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9-~2000年度山东省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15.20Kg,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0.41%。在2000~2001年度山东省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38.10Kg,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4.84%;其中,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增产幅度分别为7.24%、5.56%,均居第一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结构为:亩穗数30.7万,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6.6克。参加2001~2002年度山东省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94.16Kg/亩,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5.31%。
适宜栽培区域: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抗病、抗倒、抗干热风、落黄好、大穗多粒、产量潜力大,高产潜力在600Kg/亩以上。适于山东及邻省水浇地条件的中高肥以上地块种植,鲁中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1日~10月10日,适宜基本苗为12~15万/亩;合理的群体结构为:最大分蘖80~100万/亩,亩穗数35万左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5~50克。
山农664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常规育种课题组育成。2002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鲁农审字200202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来源于"520627/南农871"杂交组合。半冬性,苗相半匍匐,蘖壮,抗寒性好,返青起身快、生长势强,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上等。株高80-85cm,株型较紧凑,叶相好,旗叶宽、短、厚、上冲,倒二叶斜上举,基部叶片分布均匀。长方大穗、多花多实,小穗结实性好,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卵圆形,冠毛较多、腹沟浅,籽粒饱满,千粒重45~50克,容重775g/L左右。抗倒伏能力强,高抗至中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赤霉病、叶枯病等病害,轻感白粉病;长相清秀,抗干热风能力强,抗生育后期干旱,落黄好,熟期为中晚熟,熟相好。经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2002年统一取样送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测定,蛋白质含量15.42%,湿面筋含量32.0%,沉降值19.3ml,吸水率55.94%,稳定时间1.4分钟。
产量表现:该品种在1999-~2000年度山东省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15.20Kg,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0.41%。在2000~2001年度山东省高肥甲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538.10Kg,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4.84%;其中,在鲁中、鲁西南地区增产幅度分别为7.24%、5.56%,均居第一位。两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结构为:亩穗数30.7万,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6.6克。参加2001~2002年度山东省高肥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494.16Kg/亩,比对照品种鲁麦14号增产5.31%。
适宜栽培区域:该品种的突出优点是抗病、抗倒、抗干热风、落黄好、大穗多粒、产量潜力大,高产潜力在600Kg/亩以上。适于山东及邻省水浇地条件的中高肥以上地块种植,鲁中地区适宜播种期为10月1日~10月10日,适宜基本苗为12~15万/亩;合理的群体结构为:最大分蘖80~100万/亩,亩穗数35万左右,穗粒数40~45粒,千粒重45~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