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请使用火狐、谷歌、360浏览器极速模式或IE8及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平台简介 | 帮助中心
欢迎来到科易厦门城市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请 登录 | 注册
尊敬的 , 欢迎光临!  [会员中心]  [退出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成果  > 详细页

[01008556]基于CCM技术的燃料电池核心部件膜电极(MEA)

交易价格: 面议

所属行业: 电池充电器

类型: 非专利

交易方式: 资料待完善

联系人:

所在地: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对所交付的所有资料进行保密
如实描述
|
收藏
|

技术详细介绍

该项目属新材料和新能源科学技术领域。项目通过材料技术的创新,为氢能燃料电池高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关键部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氢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和热能,具有转化效率高和零排放的优点,在交通运输、民用电力以及便携式电器等领域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是二十一世纪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技术。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等材料叠层复合而成,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发生的核心区域,因此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出电能的关键部件。传统的膜电极工艺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缺陷:(1)将电化学反应区(催化剂层)与燃料输送区(多孔碳纸)重叠,导致发生相互干涉,限制了电池的性能。(2)由于多孔碳纸表面不平整性,为了获得平整的催化层一般需要涂覆40um厚的催化层,极大地浪费催化剂材料。(3)催化剂层与质子交换膜的结合界面是靠热压形成,不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该项目组承担了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中《燃料电池核心组件CCM研究》课题,历经近3年的攻关,成功地开发出了CCM(CatalystCoatedMembrane)技术。采用直接将催化剂涂覆在膜上技术可以实现电化学反应区(催化剂层)与燃料输送区(多孔碳纸)分开,并制备出超薄催化层(5?m)左右,最大限度提高反应速率,并降低Pt载量。该项目完成了三项主要研究内容:(1)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的匹配;(2)催化层成分和结构的优化;(3)催化剂直接涂覆在膜上的技术(CatalystCoatedMembrane,CCM)。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CCM技术的国家之一。采用该项目技术研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其催化层薄(达到5微米,而传统催化层厚度40微米左右)、气体扩散层空隙分布梯度化,因此其电催化三相反应界面多、燃料传质过程快,从而实现催化剂利用率高、电输出性能好的性能特点。膜电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技术2006年初转让给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累计生产膜电极产品超过10万件以上,其中90%出口美国,实现了中国燃料电池高技术产品首次出口美国。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通讯基站备用电源里得到成功应用。
该项目属新材料和新能源科学技术领域。项目通过材料技术的创新,为氢能燃料电池高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关键部件。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氢为燃料,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和热能,具有转化效率高和零排放的优点,在交通运输、民用电力以及便携式电器等领域均有广阔应用前景,是二十一世纪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技术。膜电极(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MEA)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等材料叠层复合而成,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反应发生的核心区域,因此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出电能的关键部件。传统的膜电极工艺存在着非常突出的缺陷:(1)将电化学反应区(催化剂层)与燃料输送区(多孔碳纸)重叠,导致发生相互干涉,限制了电池的性能。(2)由于多孔碳纸表面不平整性,为了获得平整的催化层一般需要涂覆40um厚的催化层,极大地浪费催化剂材料。(3)催化剂层与质子交换膜的结合界面是靠热压形成,不易形成良好的界面结合。该项目组承担了国家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中《燃料电池核心组件CCM研究》课题,历经近3年的攻关,成功地开发出了CCM(CatalystCoatedMembrane)技术。采用直接将催化剂涂覆在膜上技术可以实现电化学反应区(催化剂层)与燃料输送区(多孔碳纸)分开,并制备出超薄催化层(5?m)左右,最大限度提高反应速率,并降低Pt载量。该项目完成了三项主要研究内容:(1)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气体扩散层的匹配;(2)催化层成分和结构的优化;(3)催化剂直接涂覆在膜上的技术(CatalystCoatedMembrane,CCM)。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CCM技术的国家之一。采用该项目技术研制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其催化层薄(达到5微米,而传统催化层厚度40微米左右)、气体扩散层空隙分布梯度化,因此其电催化三相反应界面多、燃料传质过程快,从而实现催化剂利用率高、电输出性能好的性能特点。膜电极总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项目技术2006年初转让给武汉理工新能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累计生产膜电极产品超过10万件以上,其中90%出口美国,实现了中国燃料电池高技术产品首次出口美国。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和通讯基站备用电源里得到成功应用。

推荐服务:

智能制造服务热线:0592-5380947

运营商:厦门科易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闽B2-20100023      闽ICP备07063032号-5